關於[魯本奧斯倫]的文章:


「廣場是信任和關懷的殿堂,在這裡,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 片一開始就有幾個極美的定位畫面,讓人想起同為瑞典導演的洛伊安德森RoyAndersson,也會想起另一部個人很喜歡的阿根廷電影《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中的尷尬詼諧,但在重複出現的彆扭之下,漸漸的令人笑不出來,取而代之的是對其中意涵的省思,及嘗試理解導演想點出的問題。 中段一場館方舉辦的晚宴,結合了行動藝術表演,非常血淋淋的交錯對比著野蠻及斯文的模糊疆界。表演人猿的行動藝術家,由鮮少以本來面目出現在銀幕上、參與過《猩球崛起》系列及《金剛骷髏島》的好萊塢特技演員泰瑞諾特利TerryNotary飾演,將人猿肢體動作詮釋得唯妙唯肖。 有幾段劇情對後續的發展並沒有基本交代,例如小男孩在公寓內到底呼救了多久,想吵起鄰居或是受傷嚴重?大廳餐會行動藝術表演後,蜂擁而上的賓客攻擊藝術家到什麼程度、事情如何落幕?「thesquare」作品除了裝置在美術館前,館內由問答入口開始的內部展覽中,又重複出現,為的是呼應主角試圖解釋過的「藝術品何以成為藝術品」問題、或只是單純的雙份裝置?幾個階段性的疑問稍微中斷了觀影的流暢度,略為可惜。 片...
《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 - 剖開人性的彆扭,藝術文本映照出的荒謬存在。
二果
抓狂美術館
2018-05-28 20:57:42
題材
9
「廣場之內,我們擁有相同的權力與義務。」 藝術是一種生活的調劑,能使我們的生活水準提升。那藝術品的價值為何總是淪為拍賣場上的高價物,始終與人有種無法觸及的距離感呢?而生活中人與人的距離,也仿佛這些藝術品一樣無法與人產生共鳴,卻又說不出哪裡有問題。這些源自於藝術與生活的有趣現象,在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的眼中就是很好發揮的題材,藉由這些「距離感」所製造出的尷尬場面,成為本片故事的主軸,是我認為本片抓住了人性的亮眼。 《抓狂美術館》整體電影所散發出的冷調幽默,藉由大量尷尬氣氛傳達了人際溝通在現代社會上,所普偏存在的問題。當我們的言論或行為被大眾所接受時,似乎是因為「大部分」的人能夠接受,而不是因為我們心裡真正所想的那樣。換句話說,我們常因為大眾的人云亦云而跟著順應潮流,最後失去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如同電影中所安排的橋段:在訪談會場上的妥瑞症患者、在募款餐會演出仿人猿的行為藝術家、在一號展覽展出的砂礫堆,又或者是嘗試使用新媒體宣傳「廣場」的行銷團隊。這些人與人間的不對等頻率,似乎也透露了人類的社交行為,其實就像是一場眉來眼去的曖昧交流,我們總要聽到或看到別人說了什麼才做出自己的判...
《抓狂美術館》 The Square 「廣場之內,我們擁有相同的權力與義務。」
XXY
抓狂美術館
2018-01-29 09:50:39
劇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