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電影雜誌統計,台灣是全球觀影族群的前十名,即使如此,以我近年的觀察看來,台灣人仍然沒有普遍閱讀影評的風氣,比重也相當低,為此我在與各路電影同好的討論下也做出了研究。
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不再只有票房成績才是王道,現在愈來愈多電影創作者顧及獎項入圍,若兩者皆無,至少也要擁有好評價,就好像它們是可以被歸類為娛樂片、商業片與藝術片一樣,雖有些劇組會拿“客群導向為影迷”當作負評藉口,但自去年起觀眾以爛番茄為選片指標的依賴率也呈每年4%的趨勢逐步成長,也因此好萊塢都會重視到將權威影評的一字一句奉為聖旨,尤其是沒錢宣傳造勢又沒有影評賞臉的獨立製片,更等同於宣布死刑。
回想起我過往的人生時光,幾乎都是衝著票房而看電影,真正接觸國外影評是從高三畢業時開始,本文主要會是介紹全美的兩大龍頭電影網站,分別為:
1.IMDb(1990年成立,由亞馬遜出資)
2.爛番茄(1998年成立,近期被華納併購)
自去年起,當我看到爛番茄的評論後,便慢慢認為IMDb太往觀眾靠攏,不太可靠(它就相當於台灣的開眼電影網,畢竟評分範圍有些寬鬆,連評價悽慘的【蝴蝶效應】都能達到7.7顆星,而且曾出現鬧版、洗分數的狀況,至於Metacritic,個人因為不太習慣於它的版面而自動忽視),而爛番茄就類似於台灣的觸電網,由觀眾和影評互相評分,基本上超過70分就有入圍奧斯卡的資格(如:【悲慘世界】【神鬼戰士】),較具指標性,也讓我發現爛蕃茄網站的電影有"CertifiedFresh"和"非CertifiedFresh"的分別,
不過奇怪的是,有些低於75分的電影(如:【星際效應】【普羅米修斯】【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等),卻依然註明"CertifiedFresh"的標籤(首頁上的說明都寫最低門檻至少要75分),
而有些八、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