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經觀看過一齣關於超級市場的電影《EmployeeoftheMonth》(2006),故事講述一班超市員工爭奪每月最佳員工獎,是一齣純粹娛樂的二線荷里活笑片,沒有甚麼深度。而最近在香港上映的韓國電影《逆權師奶》,故事同樣圍繞一間超級市場,但與《EmployeeoftheMonth》簡直是兩個世界,更讓筆者回憶起一句說話:「抗爭是為了改變,也是為了不被改變。」。
《逆權師奶》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一間超級市場的合約員工突然遭到無理解僱,一班女工為了爭取自己的權益,開始組織工會、罷工、甚至佔領超級市場。有趣的是,電影裡的不少場面,也與香港去年的雨傘運動非常相似。
例如,佔領超級市場的場面、抹黑員工是被煽動的管理層、親商界的媒體、支持工運和反對工運兩個陣營的宣傳攻勢、黑社會襲擊罷工員工和帳篷、防暴警察的清場行動……香港觀眾在觀看的時候,別有一番味道。
雖然電影稱不上很精彩,但給觀眾一種「偽紀錄片」的寫實感覺,抗爭的劇情也不是唯一的重心,花了不少篇幅去描述女工們的家庭和心理狀況。戲裡的大部份男人都是無能或者奸詐,女工們是正義的,既要照顧家人又要抗爭。煽情感人之餘,讓觀眾反思跨國企業剝削合約員工的社會問題。
戲裡有兩位重要的角色,分別是善熙(廉晶雅飾)和惠美(文貞熙飾)。善熙是一位模範職工,丈夫出國打工賺錢,惟有獨力照顧兩名子女,她安份守紀在超市捱了五年,經常「自願」加班。當以為有機會轉為正式員工、能夠為兒子買一部智能手機的時候,突然被公司解僱,被迫走上抗爭的道路。
而惠美則是一位單親媽媽,較為剛強獨立,甚有抗爭的意識,不會替公司無薪加班,是組織工會的發起人,影響了善熙對工運的想法。但為了養家糊口,在電影中後段放棄抗爭。
上述這兩個角色的設定,彷彿在告訴觀眾,不論工人如何乖巧,其實也只不過是公司的齒輪。公司平日用各種口號對員工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