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死刑]的文章:


越狹窄的外在情境,反而能創造出越具價值的產物,創作環境也是。許多雋永且值得深度討論的影視作品,往往能誕生於受限的創作環境。 就我個人的觀察。未開的明智、有限的資源、言論自由的箝制、保守的文化,或者是極度受限的政經環境,都是受限的創作環境的源頭。而這也成就並彰顯了部分國度中影視作品的價值。例如中國,數年來許多誕生在這個獨裁國家的作品,像是賈樟柯導演的《天注定》,香港的《十年》。一直到近年最具代表性而我也非常喜歡的,胡波導演的《大象席地而坐》,都是在如此受限的創作環境下硬是被擠出來的。 但對我而言,有另外一個國家的作品也有類似的情況--伊朗。這是一個當局政府會嘲笑民主價值的獨裁國家。在這個國家,也催生出許多有特殊異國風情和深度內容的經典作品。例如十年前的《分居風暴》、讓許多人流淚的《親愛的小孩》,以及這次評論的主題,涉及死刑議題的電影《無邪》。 有趣的是,這部涉及死刑議題的電影,是在全球執行死刑數第二多的國家誕生的。《無邪》的導演穆罕默德·拉素羅夫(محمدرسول‌اف‎)是土生土長的伊朗人,關於影像製作的才能,也是在當地磨練而成。這也確切呼應了我前幾段...
[無邪]這該死的死刑
乂尾
無邪
2021-02-07 21:21:07
劇情
9
  「她就是精神有問題嘛!」   「這根本就是女版鄭捷。」   因為參加網路貼文活動,很幸運地抽中了票,並於昨日晚上看完試映場,結束後看到些許人三五成群地討論,上面兩句也是離場前無意聽到的,但不禁讓我心揪一下。   今年2月11日於德國柏林影展首映後,陸續在許多影展播放,並於7月22日上台灣院線,我想這部片能這麼快在台灣上映,很大的原因在於它的主題性貼合台灣這陣子的數起隨機殺人事件。 歐嘉怎麼了   這五個字是台灣代理商所下的電影副標題,讓人感受到這部電影似乎被賦予某種使命,來給予台灣大眾一個機會,透過電影去思索一名隨機殺人犯的可能模樣,不論宣傳者或觀看者是否有這樣的企圖,《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這部片被擺在這個時間點的台灣,是很難抽離為一部單純的捷克死刑犯劇情片,而背後將劇情代入現實的潛藏行為,更是我在意的點:都搞不懂一名隨機殺人犯鄭捷了,再來一個歐嘉,能讓情況更明瞭嗎?   先回歸電影本身,由黑白畫面配上無配樂的調性,適宜地鋪陳出歐嘉的角色個性,簡約的鏡頭和剪接,產生一種讓觀眾可以靜觀的空間,平鋪直述地堆砌出一名隨機殺人犯屬於常人的溫度,藉此讓殺人動機的醞釀過程展...
在用精神異常解釋之前--《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讓人知曉有一種屬於黑白的人生?
三把火屁屁人
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
2016-07-22 03:19:49
氣氛
10
    也許,那個年代還遠不能稱作平靜,即使是從表面上來說。   電影的故事時代是以1953年為主,遠離了最令人心驚的「大清洗」[註1]時期,史達林也在那年逝去。但社會凝結的氛圍仍舊沒有一絲一毫的鬆綁,對於當時的蘇聯人民而言反而是個更令人恐懼的時刻,「大清洗」的傷痕仍在,現在又沒了唯一的指標,未來會怎麼樣誰都不知道。但長期生活在一個聲稱的社會主義天堂裡,每個人對什麼事情該發生、什麼事情不會發生,似乎都有一個心口不一的答案。 而謀殺,是不會發生在天堂的。 「謀殺」這種遺毒只會發生在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之下,是受到了西方的毒害污染才會出現的行為,說來似乎是只有小孩才會相信的謊言,卻是這脆弱政權支撐的重要支柱之一。有趣的是,這個「天堂」似乎不是指全蘇維埃境內,而是單指莫斯科(也許有其他大型城市在內),不含另外一些窮鄉僻攘的郊區城市,看來城鄉差距連在共產社會主義中也是一樣存在的。這也導出個問題,如果郊區是有謀殺的,那為什麼殺童案沒被破獲?為什麼兇手沒被阻止?是沒抓到人,還是被愚蠢的廢死阻止?其實「兇手」一直都有被抓到,每一件殺童案的發生,都會被當局以極有效率的速度逮補並處死。但兇...
《第44個孩子》-天堂之下的殺童暗湧
L.S.
失控獵殺:第44個孩子
2015-06-13 17:06:06
氣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