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精神病院]的文章:


  「我希望你接受最真實的我,接受我此刻的樣貌,而非以我過去的作為、或他人對我的看法來評斷我」--麥可。 去年在金馬影展觀賞了《憂傷大象之歌》,隔了將近一年卻遲遲沒能寫出心得;我是喜歡這部電影的,但或許是它和自己離得太近,以致我很難找到文字描述看完的感受。當然,做為一部電影,《憂傷大象之歌》未見得是多麼出色--電影劇本改編自加拿大作家NicolasBilon(註1)所撰寫的同名舞台劇作,其舞台劇形式十分明顯,不僅內容幾乎是演員兩兩對戲,發生的場景也侷限在勞倫斯醫師的辦公室--這明顯是一部較適合在舞台上搬演的作品,而本片導演也並未透過「電影」這一媒材賦予劇本太多新意。 儘管如此,這個故事仍然深深吸引著我--所謂的精神病院,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而所謂的精神疾患又是什麼?若看過電影《飛越杜鵑窩》,我們或許就更能了解社會學家厄文‧高夫曼(註2)在《精神病院》一書中所寫到的話:「在精神病院(和關政治犯的監牢)當中,不論他(被收容者)做出什麼陳述,都只會被當成一種病癥」。在這樣的脈絡下,便不難理解為何麥可聽到「合作」兩字會如此激動、為何他會希望至少就這麼這一次是由他,而非由葛林醫師來決定...
憂傷大象之歌_我是一個人
強納森
憂傷大象之歌
2015-08-24 22:04:00
劇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