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瑞典]的文章:


「廣場之內,我們擁有相同的權力與義務。」 藝術是一種生活的調劑,能使我們的生活水準提升。那藝術品的價值為何總是淪為拍賣場上的高價物,始終與人有種無法觸及的距離感呢?而生活中人與人的距離,也仿佛這些藝術品一樣無法與人產生共鳴,卻又說不出哪裡有問題。這些源自於藝術與生活的有趣現象,在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的眼中就是很好發揮的題材,藉由這些「距離感」所製造出的尷尬場面,成為本片故事的主軸,是我認為本片抓住了人性的亮眼。 《抓狂美術館》整體電影所散發出的冷調幽默,藉由大量尷尬氣氛傳達了人際溝通在現代社會上,所普偏存在的問題。當我們的言論或行為被大眾所接受時,似乎是因為「大部分」的人能夠接受,而不是因為我們心裡真正所想的那樣。換句話說,我們常因為大眾的人云亦云而跟著順應潮流,最後失去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如同電影中所安排的橋段:在訪談會場上的妥瑞症患者、在募款餐會演出仿人猿的行為藝術家、在一號展覽展出的砂礫堆,又或者是嘗試使用新媒體宣傳「廣場」的行銷團隊。這些人與人間的不對等頻率,似乎也透露了人類的社交行為,其實就像是一場眉來眼去的曖昧交流,我們總要聽到或看到別人說了什麼才做出自己的判...
《抓狂美術館》 The Square 「廣場之內,我們擁有相同的權力與義務。」
XXY
抓狂美術館
2018-01-29 09:50:39
劇情
8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擔心自己可能在特定場合無法做出恰當的表現(例如無法在親人的喪禮上落淚)?如果是的話,恭喜你,你和《大媽的暖冬》中的主角一樣,遇上了自我認同危機。我是誰?什麼樣的感覺才是「對的」?大媽很疑惑,而她照顧的一位病人這樣回答她:沒有所謂「對的」感覺,只有在不能聽從心之所向時那令人窒息的空虛。 事實上,我一開始並不知道《大媽的暖冬》描述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尋找自我的旅程;會挑這部片實在是因為預告十分歡樂、讓人以為是大媽找到第二春之類的搞笑電影,沒想到結果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不僅拍攝場景在冰冷的北國瑞典,主角的個性也溫吞憨直,使得整體步調難免讓人有種凍結的緩慢感,一如大媽最初「被困住」的心境。 不過,電影的頭一幕已為主角後來的轉變做出預示:她先是在滑雪道頂端緊張猶豫了好一陣子,接著鼓起勇氣放膽滑了下去;而最後摔入雪地裡時,她的表情十分複雜。這和主角後來找自己的過程十分相似--開始時既貪戀現狀的安逸、害怕做出改變,又無法壓抑心中日漸清晰的渴望;但漸漸的,她聽從了心中的聲音、更加貼近自己,而最後的放手一搏雖仍無法換來童話般的快樂結局,但至少她不再有遺憾。 不得不提的...
大媽的暖冬_找自己的旅途
強納森
大媽的暖冬
2015-10-22 02:28:54
題材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