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默片技術(註一)發明,只有配樂與簡單字幕的電影因應而生,
1900年,第一部有聲電影(註一)在巴黎放映,經過了十年,
影像與聲音同步的技術,才逐漸發展成熟。
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聲電影,在紐約正式對外公映。
1927年10月,第一部完整故事的有聲電影「爵士歌王」發行,
掀起了1930年以降,席捲全球的有聲電影熱,但也正式結束了默片時代,
一個美好單純而意蘊深遠的年代。
1936年發明的3D技術(註一)逐漸成熟,一部2009年的「阿凡達」,
將電影帶入了3D全新視野,與數位立體聲,聲光效果俱佳的年代,
像當年電影由默片走進了有聲時代,掀起了電影界另一種風潮時。
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電影發展整整走過了150餘年,
在如今看似聲光效果豐富多元,百花齊放的電影戰國年代,
走過的電影流金歲月中,回首過往,我們究竟失去了甚麼?
由法國導演米歇爾‧阿威納維奇(MichelHazanavicius),所執導的電影「大藝術家 TheArtist」中,或許能給你另一種'方向的思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