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10-2019]的文章:


個人評分:7/10終於看了這部受到矚目的電影。導演艾方索戈梅茲雷瓊(AlfonsoGomez-Rejon)在鏡頭調度特別用心,這在他拍於2014年的首部作品《殺出魔鬼鎮》(TheTownThatDreadedSundown)就已經讓筆者見識到了,《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自然延續了這個特點,雖然整部電影顯得花俏但效果不錯。《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讓許多影迷喜愛的地方在於它向許多經典致敬,甚至還因此拿本片跟昆汀塔倫提諾比較。筆者認為這兩者無法相提並論,因為除了塔倫提諾本身真的是熱愛電影以外,他的作品還帶著一種自我嘲解的態度,當他電影裡的角色提到某某電影時,觀眾其實可以看到人們是如何被流行音樂、電影、文化給影響。《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則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思想可言。當然,主角和「工作夥伴」厄爾(一個定位並不明確、存在感頗低的角色)惡搞經典電影無疑好笑,可以讓導演向他熱愛的電影致敬,但個人覺得這種致敬的方式並沒有導演想像中那麼成功,缺少了主角「創作」的過程反而會讓人懷疑主角拍攝短片的動機(他是真的喜愛這些經典嗎?還是因為閒閒沒事做、為了找樂子而嘲笑這些經典?)──事實上,筆者甚至未能肯定「電影」在...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2015)
于清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
2015-11-21 19:43:14
爽度
8
身為一名從小看著《魔鬼終結者》系列長大的觀眾,筆者一開始對最新的《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TerminatorGenisys,2015)可說是非常不看好,認為這不過是充滿銅臭味的狗尾續貂之作;然而,在影片上映之後,有不少的觀眾表示很欣賞《創世契機》,甚至連詹姆斯卡麥隆本人都跳出來大力推薦,令筆者無法不感到好奇。《創世契機》仍然使用時空穿梭的老梗,但這一次導致了新時間軸的誕生,過去的那幾集便因此就不存在了。相信絕大多數的觀眾會覺得,這就是「創新」吧;而偏偏這正是筆者覺得《創世契機》糟糕的地方,因為什麼都可以更改的結果,就是使得影片裡所發生任何事都變得微不足道;不管人類再怎麼打敗天網,只要天網/創世紀最後再派一隻終結者回到過去、改變未來,再重來一次就好了啊。當然,這麼說似乎對《創世契機》很不公平,畢竟同樣「砍掉重練」的花招《星際爭霸戰》(StarTrek,2009)玩過,《X戰警:未來昔日》(X-Men:DaysofFuturePast,2014)也玩過…問題是除了角色們的backgroundstory以外,《星際爭霸戰》和《未來昔日》都沒怎麼牽涉到之前幾集的內容,故事本身可以算是一個獨立...
《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親愛的卡麥隆先生,他們到底付給你多少宣傳費呢?
于清
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
2015-08-22 22:07:56
氣氛
6
西部片是美國特有的一種電影類型。當我們提到西部片,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荒涼的原野,和具有傳奇色彩的牛仔英雄。不過,西部片更深層的寓意,是將征服未開發的西部的行為有如史詩般的神化。這一種神化,當然是為了宣揚美國人勇於開拓的精神與膽量,而很大的程度上淡化了真實的歷史。當然,就像其他許多電影類型,西部片發展到最後出現了修正主義作品(revisionistwestern),將以往強調英雄主義的西部開拓史「去神化」(demythologized),其中最出名的例子包括老牌影星克林伊斯威特自導自演的《殺無赦》(Unforgiven,1992)。近期看了兩部西部片,雖然彼此之間有很大的不同,不過兩部片都不約而同的透過自己的風格,來延續修正主義的傳統。 《西部緩慢之死》(SlowWest,2014)由新銳導演約翰麥克連恩執導的《西部緩慢之死》描述一名蘇格蘭少年杰(寇蒂史密麥菲飾)為了尋找移民美國的心儀女孩而遠涉美國西部,嚴酷的未開拓荒土迫使他與途中相識的神秘槍客賽勒斯(麥可法斯賓達飾)聯手合作。麥克連恩曾與法斯賓達合作過幾部短片作品,首次執導長片便選擇了一個荒謬但又羅曼蒂克的西部童話故事,經由一名外來者來觀察怪異的美國西部,在構圖方面下了不少心思,技法很到位,幾乎會讓人覺得在觀看一部由魏斯安德森拍攝的西部片,對於喜劇節奏的掌握又有點安德森的味道,但又不會有種抄襲的感覺,總算是走出自己的風格。除了杰以外,影片裡還穿插了幾個移民者角色,似乎是想藉由這些外來者來探討西部的殘酷以及「美國夢」的幻滅,只可惜劇本過於單薄,縱使影片裡發生了不少事件,這些有發揮性的素材缺乏發展,故事缺乏的凝聚性使得觀眾最終也只是走馬看花,最後只會讓整部片顯得是一部加長版的短片。角色們缺乏性格弧線則是影片的另一個遺憾。杰是個單純追求愛情的少年,雖然是個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角色,但除此之外也未有展現任何性格上的成長,多少讓筆者減...
[影評] 《西部緩慢之死》(2014)+《險路捷徑》(2010)
于清  2015-06-28 04:43:25
筆者一直注意到一件事,那就是觀眾往往會將本片與劇情片比較,「這不像一部紀錄片,反而更像是驚悚片」等等;當然,筆者也自認難以抗拒誘惑把《第四公民》(Citizenfour,2014)與陰謀驚悚片相比,特別是《大陰謀》(AllthePresident’sMen,1976),兩部戲都一樣理解言語的力量,證實有時評述直敘的文戲比起槍林彈雨、純感官刺激的動作場面更能引人入勝。觀眾必須要知道的是,本片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典型記錄片──這些作品往往充滿大量的數據以及喋喋不休的訪談,但即使是盡力涵蓋多方的觀點,在基本上都有難免有偏倚的一方;而《第四公民》不同的地方,在於導演蘿拉柏翠絲(LauraPoitras)拋棄紀錄片往往強調的觀點平衡,而採取第一人稱視角,將攝影機鏡頭成為另一種形式上的「監視器」──當然,她是獲得艾德華史諾登(EdwardSnowden)本人同意才進行拍攝的,但她常讓鏡頭或場景繼續一段時間而沒有編輯的拍攝風格,讓她顯得更加似一名偷窺者,而不是一個參與者。影片中唯一編輯較大的地方也只是通過簡單的字幕,而且這些字幕也只是單純的敘述,而不是拿來傳達主題或訊息;當人們直接陳述他們對美國監控技術與政策的看法時,柏翠絲只把他們視為在源源不斷的數據資訊,觀眾直接就被丟進這些資訊中,必須要靠自己整理出總結。這部電影完全信任觀眾能了解實際對話中的複雜概念,而不是將影片變成一份powerpoint,以圖表或訪談來迎合他們。紀錄片普遍來說無法像劇情片一樣可以在形式上大放異彩,而《第四公民》則證實了紀錄片一樣有同樣的潛力。或許柏翠絲對資訊本身的興趣沒這麼大,就如最後一幕所暗示的,她更著迷的是事件發生的情緒與感覺。在這場戲中,她去除掉解說的元素,只保留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反應、恐懼和偏執。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結局,讓觀眾明白我們仍然無法了解一切真相。中文預告: 原文發表自痞客邦部落格《光與影》...
[2015金馬奇幻影展] 《第四公民》(Citizenfour,2014)
于清  2015-04-20 00:32:32
在近年眾多新興導演之中,J.C.陳多爾(J.C.Chandor)的名字可能比較少人會留意到。他的前兩部電影是兩個不同類型的故事:《黑心交易員的告白MarginCall》(2011)是一部充滿大量角色與對白,背景設在華爾街的劇情片;而《海上求生記AllisLost》(2013)則是一部幾乎完全無對白的現代版【老人與海】。陳多爾藉著這兩部片展示他在選擇題材與演員的眼光,而最新作品《暴力年代》是否有延續這些優點?片名源自於故事背景年份——1981年——紐約史上最黑暗、最腐敗的一年。艾柏莫拉雷斯(奧斯卡伊薩克飾)是一名成功的移民者,在紐約市經營石油運輸公司。當他成功爭取一項協議時,艾柏得知自己即將被地方檢察官(大衛歐洛沃飾)起訴;同時,躲在暗處的競爭對手也伺機而動…陳多爾在兩部前作裡都以「生存」為主題,而《暴力年代》則可以被視為這個主題的延續,然後再加上《教父TheGodfather》的元素,描述一個背景並不單純的生意人,試圖去做合法生意時卻被迫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本片以大時代為背景,但故事本身格局其實不大,觀眾在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跟隨著主角艾柏,觀看他如何面對會威脅他事業的危機。在惡劣的環境下,艾柏一個人帶著尊嚴和原則做最後的搏鬥,在深陷危機時,他更顯得只是一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非欲要反撲的狠角色。雖然片名為《暴力年代》,不過影片裡並沒有什麼暴力場面,或許會讓期待觀賞充滿火拼場面的犯罪電影的觀眾感到失望。陳多爾對情緒的鋪成很有一手,處理文戲的手法讓筆者想起已故大師薛尼盧梅(SidneyLumet);劇本雖稱不上新奇但相當紮實,還運用了兩個角色與艾柏形成耐人尋味的對比。第一個角色是運油車司機胡立安,同樣都是移民者,只是艾柏擁有了胡立安夢寐以求的一切。胡立安也想要往上爬,脫離自己藍領的身分,可惜最後事與願違。另外一位與艾柏形成對比的角色則是艾柏的妻子安娜(潔西卡雀絲坦飾)。艾柏是理想...
暴力年代:艱辛的美國夢
于清
暴力年代
2015-03-19 08:44:42
氣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