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篇文章

影評 2《一段情》從當代回看過去,一段故事兩樣情

2016-06-02 16:19:08


本片昰1971年的金棕櫚獎作品,也昰導演約瑟夫羅西和編劇哈洛品特最後一次合作的電影,劇本是品特改編自英國作家L.P.哈特利(L.P. Hartley)最著名的小說The Go-Between(即片名)而來,描述一個獅子座小男孩Leo受邀至朋友馬可仕家後,懵懂中成為馬可仕的姐姐瑪莉安與農夫泰德柏吉斯之間的小信差,才十二歲的他,在這裡的短暫時光就像是他成年禮的序曲,從他視角下所體會到的東西,也讓全程旁觀的我們有了不少感觸。

 

本片的時間背景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處發現,得麻疹的馬可仕告訴Leo,崔明罕臉上的疤是被波耳人刺傷的,加上瑪莉安孫子的年紀作參考,我們可推測,背景較可能是在英國和南非波耳人所進行的第二次波耳戰爭之後不久,也就是剛邁入20世紀初新帝國主義旺盛的年代,而Leo的生日則說明事情發生在高溫破表的夏季(台灣今年2016恐怕也會創紀錄,6月初時已達到片中最高溫華氏99度),我覺得如此的設定加強了舊英國上層階級歧視的氛圍。本片內容大概能從兩個面向來看,情慾及階級,手法上則大量運用象徵性,非直白的說出,藝術價值頗高。

 

情慾面上,前段瑪莉安帶Leo去買衣服時,出現的那句詩”你飛離太陽太近,會遭太陽灼傷”,隱喻著Leo感情之後會被瑪莉安所傷,Leo喜歡有毒的植物,若把片中的顛茄想作是瑪莉安,外觀具吸引力,內裡卻暗藏危險,的確是種巧妙的比喻,作為瑪莉安與泰德間的信差,他表現得像個情場中的”好人”,他不懂他們之間的行為涵意,只知道這麼做能討好瑪莉安,而且他對泰德印象也不錯,回想我們最初純愛的感覺不也如此嗎?那是種無暇、不求償、單純無雜質的感情,曾幾何時,默默在我們心中變了質而不再純粹?奠基在保護自己不受傷的前提下所建立的感情還能稱作真愛嗎?Leo的表現其實多少勾醒了我們當初的感覺。此外,有意思的是,在性別情感上,編導設下了模糊地帶,意思是Leo將來很有可能認知自己有同性或雙性戀傾向,可以這麼解釋,他對瑪莉安的情感可能是性吸引的喜歡,也可能只是最好的朋友間的喜歡,就像姐妹,因為整個hall裡瑪莉安最常跟他聊天解悶,他偷看信時哭了可以解讀是最好的朋友要被搶走,擔心她會離自己越來越遠,他根馬可仕間的互動一柔一剛,馬可仕的陽剛對比Leo的羞怯,細看簡直像是在打情罵俏,此外有些跡象也有暗示,例如: Leo對吸菸室牆上的男女情色洛可可興趣不大、不斷追問泰德spoon是什麼,他完全無法想像、以及片尾老Leo年紀一大把似乎都還沒結婚的暗示,種種相當隱晦模糊不直白的電影語言,無形中有了更多討論空間和可看性。

 

階級方面,可以從當時英國上層貴族的生活面向、觀念及不同階級間的互動來探討,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貴族的生活方式、衣著,如:白天不太有體力上的消耗,因此直至深夜11點仍然在從事活動;Leo剛來時總是被說看起來很熱,其實可能是衣著跟身邊的人格格不入而被嫌(換了一件看起來也沒比較涼,顏色倒是變的華麗些了);板球賽時,貴族觀賽區與一般人的觀賽區是強烈的對比;靠近主廳的樓梯,因常會有客人經過,因此掛的畫多是能登大雅的巴洛克風格,而男士私人吸菸室的掛畫,則為題材較不正經的洛可可風格,這暗指上層貴族表裡不一的面貌,走出室外後的人物景象,則又讓人感覺像活起來的印象派雷諾瓦畫風,整體畫面設計別出心裁。在觀念上而言,一開始馬可仕就教導Leo衣服應該要隨便丟,這樣傭人才能去收,好像這樣才比較正常似的;Leo的身分總是被馬可仕消遣,或許是無心的,但是言語中總是將愚笨等歧視字眼隨口說出,小孩子比較口無遮攔,但大人如瑪莉安則會在盛怒、慌張時,險露出真正的想法,憨厚在其眼中幾乎根愚笨是等號,這種言語霸凌可能直接促成一個人的自卑;此外,貴族們對佃農泰德也有歧視的意味,河邊說話時自以為是的認為應該不會讓泰德感覺不自在,並認為他雖然正派但也只是一個粗俗魯莽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所會的只是對女人有用的小技倆,還在聚會唱歌時故意刁難他;另外也有對其觀念的批判,如Leo根崔明罕說完那個像是發生在瑪莉安身上的故事後,崔明罕告訴他,”不管公不公平,錯永遠不會在女方”,講好聽點這是紳士風度,但後來隨著泰德舉槍自盡,他卻諷刺的成為故事中那個受害的老公而不自知,當然,也不能說是瑪莉安的錯,這是封建制度下給人的迫害及無奈,而這種男性主義下的觀念(英勇的男人總是要大器的禮讓弱女子),只是更助長了這種制度的形成,殊不知自己最終也是受害者,他娶的是空殼,瑪莉安的愛可能已死。

 

編導更以隱喻方式說明對迷信的看法,手法上似乎故意想以懸疑的感覺來讓觀者細細體會其涵意:Maudsley夫人討厭數字13(那天好像剛好又是星期五),因此她要Leo將生日蠟燭以12+1的方式分開點燃吹息,但諷刺的是,縱然以各種方式避開禁忌,但不好的事情卻還是發生,親眼目睹女兒跟農夫交合;上流者們對咒語十分恐懼,連瑪莉安的孫子也相信其存在,進而成為婚姻的障礙,變得後來需要Leo去告訴他真相;Leo在片中有兩次施法動作,這並非會直接造成什麼結果,反而像是片中具有象徵性意義的儀式,第一次施法後,天氣更熱了,且瑪莉安和泰德有了連絡的機會,算是第一次劇情轉折,第二次施法則是在接到母親要他繼續忍受的回信後,他去拔除顛茄,口中念著Delenda est belladonna,Delenda est這詞典故來自拉丁語Carthago delenda est,是布匿戰爭期間,羅馬共和國的政治家”老加圖”最常說的話,意思是”必須徹底消滅迦太基”,belladonna意思是顛茄,故Leo實際上是在念”必須徹底消滅顛茄”,乍看像是在下咒,實際上在他將顛茄汁沖走後,即暗喻"希望不好的事情徹底滾出我的生活”,然而,不幸的是,來自Maudsley夫人的嚴厲盤問還是於隔天襲來。或許迷信、咒語本身不存在,一切事在人為,看似根咒語相關的結果,事實上端看當事人以何種心情去面對來決定是好是壞。

 

我認為此片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比喻,Leo這個穿梭在上流與農人間的角色會讓我想起班偉特利的《摩天樓》,不同的是《一段情》非把焦點放在批判中產階級的自私,片中的上流是hall中的人們,泰德表示底層,從他的歌詞中能聽出其積極的立場,Leo好比不上不下的中產階級,他的天真就像中產階級對上下兩個世界某方面的無知(因為不完全融入其生活所形成的片面了解),然而,中產階級的態度,也即Leo的態度,確掌控了上流及底層的命運,不管是板球比賽的最後接殺或擴大至決定要不要幫他們傳訊的面相來看都是,看起來似乎是被操控,但一旦覺醒,卻握有關鍵力量,在片中,Leo幾乎是”純善”的角色,他選擇聖歌來唱正反映他的心思,這點可能是時代的侷限,但以當代的眼光來看,這仍是不錯的隱喻。

 

Leo這個角色不知是選角好還是演技強,他憨厚天真的個性撐起了整個作品,從一開始被嫌衣服的糗態、鄉巴佬初踏上流時的神態(因緊張不自在而結巴且充滿敬語的碎語),每每形成片中的笑點,讓緩慢的調性有趣許多而不覺沉悶。綠色代表天真無邪,故很適合主角使用,從衣服到腳踏車都是綠色(剛好也跟台灣郵差顏色相似),是一種安排上的幽默。不過,Leo也是有心機的,如雖然不游泳,但仍帶著泳衣,讓自己有幫瑪莉安服務的機會;不想傳訊時,找理由推卻等。崔明罕稱Leo為墨丘利,這是羅馬神話中溝通天界與人界的傳訊神,正如Leo所做的事情一般,墨丘利也是水星的名稱(因為它是太陽系公轉速度最快的行星),因此攝影捕捉了很多Leo奔跑的鏡頭,剪接在全片各處,這是不錯的呼應,我想瑪莉安送給他腳踏車當生日禮物大概是希望他能再更快吧。

 

整體而言,全片以一個簡單的故事,就能提供愛情思考、前衛性別的引導、舊英國貴族樣貌、傳統迷信思維與當代的衝突、階級的看法,並深具潛伏性的諷刺力道、巧妙的象徵法運用、美術設計上的講究、角色恰當的表現及精彩的台詞,不虧是金棕櫚佳作,此外,片中色調處理相當柔和,且採回憶性的安排,加上悠揚的鋼琴配樂,在1970年英國經濟低落、失業率攀升的年代,讓人在看的當下會有種逃離現實面並寄身於幻夢般悠遊的感覺,而它所伏設的各式隱喻,在腦海仔細回味時,更會猛然驚覺其夾帶的深層涵意而達自省之效。


電影爽度:7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8

一段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暗‧影‧星河
2016-06-03 00:39:41

跟著那位小信差遍覽各種人生妙趣,真是一場經典享受。好想再看一次。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