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篇文章
看電影應該要帶給你兩個小時的愉快享受,而不是浪費你的時間。
幕迷影評

專訪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同》 周浩導演座談會 - 交流、溝通,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最好方法

2016-07-11 00:01:50


《大同》預告片:
 

《大同》是曾以《棉花》拿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導演周浩,於2015年出品的紀錄片作品。記錄了中國都市—大同,雖有個過去輝煌的歷史以及文化遺產,如今卻成為山西省一個重要的煤礦產的城市。破舊不堪的基礎建設和前途堪慮的經濟狀況,市長耿彥波不惜大刀闊斧,宣布了重現大同歷史風華的大規模都市更新計畫,拆除了違建,改善了市容,卻同時面臨了破壞古蹟、債台高築、強制拆遷的民怨。

 

導演周浩在《大同》中,長期跟拍了這位作風頗具爭議的耿市長,並深入中國社會生活,訪談了許多民眾以及各方觀點。有別於其他紀錄片,《大同》不僅記錄了被拆遷民眾的聲音,以及支持市長作為的群眾意見,同時也忠實呈現了政府方—耿市長的生活作息以及對於都市更新計畫的理念與想法,可說是站在非常中立的角度,記錄這個挑起所有人敏感神經的話題。

 

 

也正因為周浩導演的獨特紀錄風格,讓他在本屆第52屆金馬獎上,以《大同》再度拿下最佳紀錄片獎,證明周浩導演的紀錄片實力是值得肯定的。

 

本網站【幕迷影評】很榮幸邀請周浩導演,能夠藉由本次座談會的機會,分享他在拍攝《大同》時的幕後製作過程,並與許多在場的年輕影評人面對面談話。以下為座談會當天的文字整理:

 

訪談精華影片:

 

 

 

 

 

座談會現場:(由左至右) 訪談人葛詩(幕迷影評長)、翁煌德無影無蹤部落客、新竹市兒童影展選片人)、周浩 導演、聞青翔(幕迷駐站影評人)

 

Q1. 導演從記者、攝影師轉變成紀錄片導演,一路走來的歷程能否跟大家談談?

 

我從2001年開始投入拍攝紀錄片,從原本做了十年的攝影記者工作崗位離開。若你問我為什麼不繼續做記者?因為做記者不好玩啊!有很多人會管你,有很多約束。

在從事攝影記者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自己和他人打交道的天賦,是我後續在拍攝紀錄片的時候最大的優勢。利用這樣的優勢,我取得許多人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我想這就是我拍紀錄片最重要的重點了。

 

Q2導演拍過工人、農民、學生,進過急診室、跟過毒販、拍過高官,是用了什麼方法跟這些人接觸、打交道?

 

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打交道技巧。

在人群之中一定會有人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與你交流。第一時間清楚告訴他人你的拍片目的,詢問訪談意願。如果被拒絕,那就再找下一位不就得了?總是會有人願意和你交流。

我相信,人的本性仍然還是希望與他人交流,和他人有所接觸。

而就我的觀察,多數人拒絕交流的原因,是因為你的拍攝行為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生活,甚至是曲解他們的想法。但當別人覺得你的介入,並不影響他們的生活,或是你的拍攝對他們而言是很好的詮釋,可能因此打開他的世界,當然就會有意願讓你拍了。

 

Q3. 影片一定會有所剪輯,但紀錄片是追求真實的紀錄。

在紀錄片的影片剪輯後,是否能夠保有其真實性呢?

 

所有的真實是相對的,真與假也是人們判斷之後的結果,我的工作只是去多方聽取不同的觀點,將這些零碎的東西整理後呈現出來而已。

聽取多方意見這件事情十分重要。我們往往忽略了這個步驟,而做出偏頗的觀點。比如說有些紀錄片在描述家暴,訪問了很多家暴受害者的人,描述他們多可憐、經歷多可怕的事情。但似乎很少人去在乎施暴者的心情,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

當一件事情被粉飾太平,那就是所謂的偽真實。而紀錄片是絕對不能自欺欺人,必須坦然接受真實的事件。若是拍出非真實而欺騙的呈現作品,觀眾是絕對能夠察覺的。

 

 

周浩 導演:很多事情並不能我們裝作沒看見,就是當作不存在的。

 

Q4. 導演當初是怎麼看上題材《大同》?怎麼和耿市長認識?

 

朋友介紹。

 

Q5. 那當初要拍攝這個影片,有和耿市長做什麼樣的溝通呢?

 

我們在協調的過程中,花了很長的功夫。我必須說: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溝通過程,我和耿市長兩人是逐步循序漸進的互相認識,並非馬上說拍就拍。

 

Q6. 拍攝耿彥波市長的機緣?在拍攝的過程中是如何相處的呢?

 

我其實和耿市長見面時間和機會都不多,因為他一直處於非常忙碌的狀態。

 

Q7. 那現在紀錄片上映後,還有跟他聯絡嗎?

 

當然還是有聯絡,只是拍攝結束後就沒有像之前那麼熱絡了。

 

Q8. 一般來說,在製作紀錄片時,勢必是需要去貼近對方的生活。

想請問導演這方面是如何拿捏被拍攝者的隱私呢?

 

其實,我一直認為拍紀錄片是違背人性的,存在一種原罪。因為紀錄片是一種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之間的利用關係,被拍攝者則透過拍攝者的鏡頭,傳達出他的想法。舉例來說,在拍攝《大同》的過程中,我一直想拍攝耿市長的家人,但耿市長拒絕拍攝。被拍攝者有他們拒絕的理由,拍攝者也沒有必要再去違背被拍攝者的意願。

因此,我在《大同》中加入了幾段不讓我拍攝的片段,透過這樣的方式告訴觀眾,我已經盡力了,有些事情是沒辦法記錄到的,觀眾們也別再要求了。

其實我認為這算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拿捏,有很多東西我想加入影片裡,也些內容在後製時甚至被製片強制拿掉。我想我能做的,就是表達自己對這些片段的想法,強烈建議這些是我希望放入的內容,希望讓觀眾們看到的片段而已。

 

Q9. 耿市長本人有看過《大同》最後成品嗎?他的看法是?

 

這部紀錄片對他的影響這麼大,他怎麼可能沒看過呢?

但我不知道他對這部紀錄片有什麼具體看法,但我知道,這部紀錄片對他而言,確實後續面臨了很多各方面的壓力。

 

Q10. 我們都知道紀錄片拍攝並不像劇情片,能夠在前置作業時就知道劇本大綱,甚至在拍攝過程中出現很多意外的插曲。非常好奇導演在拍攝紀錄片,針對影片的內容、長度的拿捏為何?

 

其實這就像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沒有刻意去侷限我想要說的故事,反而水到渠成就知道要做哪些事情、何時該做個結束。

拍攝影片的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地將許多值得記錄的事物拍攝下來,在後製時就有許多素材可以運用。我甚至也有想過未來找更多人(工作人員)來協助我拍攝,把故事說得更精彩。但其實現在我們已經有這麼多東西可以發揮,自然而然就會知道該如何表達給觀眾。因此我們在記錄任何一件事情只要用心把握其中的細節,就會知道該如何處理了。

 

Q11. 您在拍攝任何影片時,是否有既定的價值觀來做拍攝呢?

 

也許這就是我需要去尋找的目標:不同位子的人,對不同的事情,都有不同的看法。

我一直認為,對任何事情不用需要一定都有個結論。如同在《大同》中,不論是政府方、民眾方,都有不同的看法。或許我們可以思考,什麼才是好的紀錄片?什麼才叫做壞的影片?

我認為,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覺,自己眼睛所看到的直覺,多去關心探訪不同的觀點,集合起來丟回給觀眾思考,這就是我希望達到的成果。

 

周浩 導演:如果我們都能認識人的複雜性,才能有辦法在這個灰色的世界裡生存。

 

Q12. 耿市長是否曾經在拍攝途中要求觀賞你攝製的內容?

或者有任何的官方審查。拍攝中有沒有遇到任何危險。

 

其實沒有什麼困難和危險。

紀錄片的製作過程,其實是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之間共同合作的結果。我並沒有特別過度渲染某種觀點,或加入過多的個人看法,拍片結束後就緊接著繼續拍下一部了。

對我而言,如何讓我的拍攝生涯延續,繼續做我想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像是得獎、爭議、後續引發的反應,其實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也是我拍攝紀錄片所想要達到的目的。

 

Q13.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豆瓣上有條對《大同》的評價`:「這部片子屬於野蠻生長中的粗暴中國,能真正理解它複雜性的唯有中國人」,但事實上《大同》在中國大陸是被禁演的。如果中國的觀眾有機會看到這部片,導演希望這部片帶給他們什麼?

 

我認為這世間本來就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所以我們難道要特定朝某個標準去否定其他人的想法嗎?難道我們裝作看不見聽不到,這些人就會不存在嗎?

要去評判任何事、任何人,都不是件簡單的事,尤其是判斷「對」或「錯」。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灰色的,而不像小時候看的電影裡,清楚分別為好人和壞人般。如果我們都能認識人的複雜性,才能有辦法在這個灰色的世界裡生存。

 

Q14. 導演是否有觀察過《大同》在海外播放時的觀眾反應?

 

這次台灣的座談會,是我第一次參加公開的專訪,其他在海外的影展我幾乎很少出席。但透過網路,我能夠大概了解大家對本片的反應為何。就拿大同的市民來說,他們懷念自己的市長,懷念過去耿市長對他們所做的貢獻和努力。

 

Q15. 包括那些被拆的民眾也懷念耿市長嗎?

 

人其實是個很矛盾的動物,有些人說不定認為被拆了還有些好處可以拿呢!(笑)

 

Q16. 您自己接下來還想拍什麼樣的主題?或是下一部片的計劃?

 

想拍Wechat(微信),因為微信改變了世界對人與人溝通的方式,我相信他們的幕後團隊一定是不經意發展出這套軟體,就像蝴蝶效應一般的影響了大家,我覺得這是個非常有趣的題材。

 

Q17. 想請導演談談有關去年同樣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棉花》

 

《棉花》是以中國的棉花產業為主題,是談論一般中國人民的生活。我認為我是利用一種邏輯和脈絡,把大家的生活零碎的東西串聯起來。

 

Q18. 在委由法國剪接《棉花》後,導演是否滿意?

 

我在馬賽待了一個月的時間,和剪輯師與製作人討論。剪輯完成後,我看這個作品宛如混血兒般的感覺,或許不是盡善盡美,但我認為別有一般風味。

 

Q19. 再想請導演談談有關《龍哥》這部作品。有別於其他紀錄片作品,攝影機多數是在旁觀的角度,但在《龍哥》當中導演自己也成了被攝者人生的一部份。能否談談拍攝《龍哥》的機緣?

 

我和龍哥是一種朋友之於非常不一樣的朋友關係,就像人與人交往都是建立在互相利用與被利用上。有一次龍哥被警察抓了,警察從他的口袋中搜出了一堆我朋友(記者)的名片,警察才突然驚訝說,原來你認識這麼多記者啊!

 

Q20. 導演連續兩屆獲得金馬獎,但都沒有在頒獎典禮上露臉。想請導演在這個座談會中,分享《大同》得獎的感覺如何?

 

獎這種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該來的就會來。因此,我認為我的首要目標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其實我自己是希望能夠低調點,就連兩次金馬獎的競選申請這件事,也都不是我自己送的。我想對年輕的朋友們說把片子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事,獎是自己會來的。

 

Q21. 導演是否能夠給現在的年輕影評人一些建議呢?

 

我當然希望現在年輕的影評人,能夠透過網路或是更多管道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和電影人們有所交流、討論。

至於影評對電影是否有幫助?我個人是不太有把握是否有關連,但我能確定的是,在各種觀點交織之下,一定會有更多好的東西被產出。像我知道韓國是有很多不同職業的人,例如老師、記者、醫生工作了好多年,對生活有了不同的感受,反回來製作電影,就不像我們一般認識的從科班出身的背景。

我想在製作電影上,不同背景的人所製作出的電影,是會很有趣的。

 

Q22. 導演給現在想從事紀錄片拍攝的年輕電影人一些建議呢?

 

我建議未來想要拍片的年輕朋友,要拍片最好是過三十歲之後,因為不論在社會歷練或是經濟能力上的條件,相對來說都是比較適合。並且記住,專注於作品本身的精進,得獎這些事情是自然而來的。

 

非常謝謝導演今天的分享

 

謝謝。

 

抑男(幕迷影評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代表主辦單位【幕迷影評】向周浩導演致贈大同寶寶紀念品

 

與會人員大合照 

 



大同 周浩 導演 座談會 專訪 棉花 紀錄片 金馬獎 最佳紀錄片獎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