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篇文章
旗未動,風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動。
東邪西毒

影評 收拾不了的情緒:【父後七日】

2016-08-08 09:32:01


導演:王育麟、劉梓潔

演員:王莉雯、陳家祥、陳泰樺、吳朋奉、太保

--


剛好今天是父親節,想到好幾年前寫的一篇與父親有關的電影。當時甫脫離學生身份,筆觸仍有不成熟之處。 

看了《父後七日》。還是沒能完整的調整好自己的心緒,不知情的人或者以為我的父親不在了。在此澄清一下,家父目前能吃能睡,除了發發脾氣、抽抽七星、罵罵三字經, 基本上沒什麼好值得拿來說嘴的。

電影裡探討的,是很嚴肅的主題。從阿梅的父親拔管、到父親走後第七日出殯,幾日下來心境的轉變,直到父後的某年某日,依舊無法忘懷的追思。中國人一向認為死者為大,只要是觸及到死亡的議題,通常都是嚴謹、莊重的。《父後七日》不一樣,並不是說這部電影不尊重死者,而是除了融入台灣傳統的、民間的喪葬習俗,加入淡淡的詼諧,讓整部電影輕鬆很多。而看似滑稽無理的舉止背後,其實蘊藏的深深的情理。電影裡第一個讓我大哭的片段,在女兒阿梅從照相館拿回父親的遺照(告別式會場要用的,所以很大張)時,騎著車,把照片背在背後,場景一換,阿梅十八歲生日當天,父親載他放學,除了給了女兒僅有一粒的粽子,交代她別跟哥哥說,然後要女兒騎上機車載自己,這一幕在預告片裡就已經目睹了,但在電影院昏暗的燈光、以及電影前段所醞釀的氛圍裡,讓我不自覺的顫抖了又顫抖,留了好久的眼淚。我想起了好久好久以前,當我還是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每回大弟不開心或是哭鬧時,父親總是載著我們姊弟倆,到平交道旁看火車,大弟只要看到南上北下的火車,就會止住淚水,專注著眼前的列車,然後回程時,父親總會買幾個車輪餅讓我們吃。火車「轟隆轟隆」的聲音,是我童年裡難忘的記憶。也或許是與父親之間,少數擁有的畫面。

第二個讓我哭到不能自已的,是電影的最後,在「父後的某年某日」,阿梅在機場的免稅商店裡,突然想到可以幫父親買幾包黃長壽時,驀然發現,父親早已不在。就像現在,我總不覺得已經去世的阿嬤不在了,每回看到北海鱈魚香絲,都會想要買包回家「孝敬」一下貪嘴的阿嬤,當右手正要拿起時,突然的想到,阿嬤在去年就已經離開我們了。好難受,這樣的感覺真的好難受。

看電影的過程當中,我一直不斷的想著,電影裡的阿梅,在爸爸離開後,還有許多曾經與父親一起建構的美好畫面可以緬懷,而我呢? 

而我呢?

從小,我們姊弟三人就與父親保持著距離。父親很兇、很嚴肅,很奇怪的是,他愛開玩笑,但總不對我們笑。他沒牽過我們的手,甚至根據母親的記憶,在我們襁褓中,父親甚至沒抱過我們,我們之間的距離,不僅是身體的距離,更是心理的距離。遙遠的距離。但他又不是不愛我們,在我們生病時,也曾看見他為我們焦急,在我們叛逆時,也曾看見他為我們難受。只是,他說不出口。小時候,一直到現在,我不斷的犯錯,父親雖然當下總是在氣頭上,但事後依舊一次次的原諒我。而我,卻在父親犯下一次的錯誤時,就宣告無期徒刑。我們姊弟三個,最像爸爸的地方,就是壞脾氣,但比起殘忍,我們卻遠勝父親。

我已長大,而父親逐漸老去。我看到他不再生龍活虎;我看到他稍稍熬夜,眼睛就會充滿血絲;我看到他經歷一點風寒半夜裡就會咳嗽不止;我看到他短短的頭髮裡漸漸爬上銀絲;我看到我以為永遠元氣的父親現在幾乎天天要午睡,才能應付店裡的忙碌;我看到父親健壯的肩膀,現在快要舉不起重物。好多的改變,我都看得見,而沒變的,卻是父女之間的鴻溝。

我不想、也不願待到「父後」才挽回可以擁有的一切。

 《父後七日》,場景真的很小很小,但他的氛圍,有著說不出的強大。


電影爽度:6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

劉梓潔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