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證不夠,力道不夠。
《咖啡愛情》
這是伍迪艾倫的第一部由數位攝影機拍攝的電影,相信大家看完也可以感受到這樣做後面的動機,投身在電影業五十餘年,每年都編導一部,無論是本身年紀還是資歷,明顯他已是一位老人了。在《咖啡愛情》中充滿著無比的感慨,電影最後停留在男主角面對過往的留念,那種孤寂無奈的感覺,而不是像《午夜巴黎》那樣給了較為正向的結尾。
.
從電影一開始,就可以看到伍迪這次對在美術、服裝、攝影,整個視覺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跟他過去的電影比起來,是非常新奇的。攝影上明顯的看出片中長鏡頭的運用,或是大幅度的運鏡,出現在伍迪艾倫的電影中,並不是太常見,在服裝的講究下,不難看到大量色彩填滿畫面,徹底想重現出當時的好萊塢,且這次的男女主角設定極為年輕。以上的改變,我想應該跟他決定拍電視劇是相同的思維,在《咖啡愛情》中的故事,又是挖出自己內心的一段過去,或許改變是為了這部電影對老年的他產生不少感觸,或是他將此設為突破,也許《咖啡愛情》只是個開始呢!
.
無疑《咖啡愛情》是伍迪艾倫繼《藍色茉莉》後最棒的作品,故事方向非常明確,他很清楚這故事會怎麼走、怎麼結束,在結構上相當豐富且大部分明確。
.
電影的缺點
.
〔演員〕
我要講的是克莉絲汀史都華,她在電影中的角色極為重要,戲份僅占1/3,但是她幾乎占了左右電影關鍵的全部,所以她必須在少量戲份中抓住觀眾所有的注意力。若切三段來看,第一段裡的薇妮應該是具有強烈吸引力,在好萊塢名流至上的世界中,獨具個人特色,那種年輕有活力但又有因故事安排有所隱藏的小神秘感。
而第二段應是她最混亂的時候,一方面正在瘋狂熱戀期,另一方面卻又過著雙重日子,無法決定該如何選擇,這時候的她應該是充滿著不知所措及迷茫。
而第三段的她則是擁有大改變,整個人搖身一變,姿態、眼神、說話語態都該擁有幅度不小的改變。
可惜以上提及的她都沒有表現的好,尤其越往後越無法令人信服,她仍然是前段的那個薇妮。我很喜歡劇本的設定,讓薇妮在後段有大改變,但只靠男主角單單一句話形容,史都華沒有做出反差的表演,實在無法令我接受。
.
〔劇本〕(提及劇情)
收先,我認為伍迪艾倫在此片中對於時間流逝的處理,並沒有太出色,電影擁有大量的第三人稱旁白講述劇情,我認為這個劇本到後半段已經過度沉溺在此了(無論是旁白還是對白)。因為它會造成觀眾並沒有感受到時間的流逝,而只是在聽導演「講故事」,就如同中段我們相當清楚的聽到旁白說:「班結婚了」,沒過一陣子,就出現一場班在夜店裡的戲,在五分鐘內,就出現了三句對白問起班的老婆,OK,我了解這告知了觀眾老婆在此時與班的關係並不如往常密切。但是這僅僅是文字,今天這是一部電影,應該不可以僅是文字或口語上的傳遞訊息,若我們將聲音去除,這些影像帶給了觀眾什麼?或是說,它的還能傳遞什麼感覺給觀眾?故事的層次觀眾吸收到了,但影像上要如何配合劇情做出不同層次,以及讓觀眾的感覺有所跟著變動,這是我認為伍迪這次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
另一個例子就是我認為他放了過多的篇幅在非必要的情節上,如後半段講述的哥哥,故事一直延伸到姊姊家庭以及父母,我在觀影的過程中就在思考,伍迪是想要講哥哥這條線,還是要講全家,而那又是為什麼?我覺得這裡的目的並不明確,最後又講的不明不白的就沒了,因此我認定他主要用意是時間推動的呈現。但老實說,這一大段,鄰居怎麼樣、姊姊老公怎麼樣,對故事最後又有何影響?這些零碎的情節無法組成一個電影主軸的一塊零件。與其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堆積一個時間象徵性的東西,還不如簡潔點,將剩下時間創作更多時間象徵性的代表橋段,更容易把使觀眾信服,且加深觀眾最後可能有的感慨。
.
承接上段,結局的出現缺少足夠證據表現角色心理狀態,宛如「加油到一半就踩油門走了」,最後一場戲也沒有甚麼影像敘述,因此,對於這樣突如其來的結局,到最後一個鏡頭我才確定他方向要這樣走,但很快的,最後一個鏡頭就沒了,我喜歡最後他營造出的無奈感,但就在最後一場戲的處理,使原本可再更強烈觸動我,下一秒就不見了,這就像是「猛踩油門後煞車」。但我想更大的問題在於中後段對時間的佐證不足。
.
7/10
故事劇情:7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7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