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 一路後退成虎頭蛇尾。
無可否認《我不是潘金蓮》在風格上的確做出嘗試,但究竟它的成果如何,我不會給太正面的看法。馮小剛拿來當大賣點的圓形構圖,開頭第一個鏡頭由跟著站在船上的李雪蓮就看到在本片中很常出現的水平推軌運鏡,可以看到,在圓形構圖的前提下,要把演員塞進圓圈裡演戲,對於影像的平衡必是一大挑戰。也發現前半段似乎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失誤,在第一段裡鏡頭跟著李雪蓮,一個個去找人告狀,這時的主要演員只有一位,對於在影像構圖的設計上,必定是比後面簡單許多,因此幾個將范冰冰置於影像中央的戲,頓時將觀眾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一點,配上杜薇磅礡的配樂,呈現出驚人的戲劇張力。
.
但到了第二段與趙大頭相遇之後,問題就接連著來,電影變成了含有兩人、三人、多人角色的狀況,前段裡,圓形構圖是可以支撐一位演員在內,無論是冰冰舉牌抗議,還是與前夫吵架片段,都是足以控制的。但是一下子人數增加時,為了容納更多的演員,完全破壞了前面建立起仿中國古畫的中景、中近景構圖,且在圓形無法比方形更精準的決定角度的前提下,使畫面尷尬的處在「構圖玩不成,又難以使用運鏡」的狀態。第一段中,擁有遠景的戲必定只是串場,或是沒有對話的戲,所以當第二段一開始就拉的遠遠的時候,觀眾與電影的距離又更遠,像是中間警察參與李雪蓮訂婚喜酒的那場戲,故事主角已不再只是李雪蓮,小剛一方面想要拉近所有演員近到畫面,但卻又受於圓形的限制,不完全的影像,頓時根本沒辦法將重點集中起來。圓形令我感到失望。因此很難去投入在這樣的影像中,也直接影響到觀賞冰冰演技的能見度,這也限制了她在這部電影裡的表現。
.
李雪蓮進城的串場,真的是電影的高潮,小剛面對影像構圖的改變,搭配一連串連續的動態物景變化、光影的轉變,那場利用圓形狀的隧道口來做為兩種影像圖形的連接,真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進城後的重點在官員的會議,此刻整個畫面連接銀幕上下變成長方形狀,而接下來幾個鏡頭,也因此而設計,像是長條桌面對鏡頭直直的擺放、後面布簾產生的皺褶,此刻整個視覺不再是前面的圓形,而是以線條為主,表達出了此段「官權」、「法律」等堅硬無法左右的控制。後半段李雪蓮在電影中的二次進城整個畫面又變成不同的方形,其實這裡我真的覺得有些可惜,這次進城時的場景是全片最大的一個,在一個大市集裡,以及大批的人群,這樣浩大的戲,卻因小剛最後堅持不要讓它放到正常比例,不夠大的景框,而損失了調度大場面及人群的可能,身為一個觀眾而言,已經看到邊邊了,卻沒將一個場景使用完全,這是有些失望的。
.
說到故事,這劇本的確將要諷刺的兩件事對比的很開,但在做一部「黑色喜劇」上,真的少了許多東西。電影中的喜劇部分幾乎全建立在劉震雲寫的對話中,我幾乎看不出馮小剛有為此有什麼加分,二來,或許是因為中國電影審查的關係,在殺人、(最後李雪蓮在田地上的那場戲)都琢磨的不夠多,黑色的部分要玩卻不完全,又是一個尷尬的情況。這真是可惜,劇本也都長長的拉開到十年,無論在人物關係、物景、視覺上都有很明顯的改變,情節上卻無法一起再往極端的方像爬。
.
《我不是潘金蓮》整部電影不斷徘徊在「官逼民反」及「有吵有糖吃」之間,概念是有趣的,在大市集結尾算是全片的一個結局,但我覺得處理的太過於草率,這個結尾拋開了前段在兩個之間的遊走,直接點出問題真正的來源,但是這要引發思考的結尾,卻只用口頭呈現?以及看范冰冰的哭喊,實在難以說服我,也整整降低了它原先該有的力道。
.
本片另一個問題就是劇本,可刪的太多了。
有些地方其實影像都把他要表達的清楚交代給觀眾了,但卻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口頭講述或是表達內容重覆的出現,像是最後兩位官員在走廊上的對話,我像應該所有觀眾看了一百多分鐘都清楚他想討論什麼,但卻又要再聽官員再說,顯的過於教條式,令人沉長及煩躁的感覺也因而出現。
.
但是最令我受不了的是第三段,十年過去的設定,前兩段明明已經分明的切出兩部分了(我會形容一個是3:1另一個是1:3)。但最後竟然又出現了第三段,前面之所以可以利用「十年」這麼大的數目,是因為他有本錢(對比),但是最後的再次出現,看著范冰冰臉上有待加強的老妝、怪到瀕臨超現實的燈光以及沒什麼細節可言的場景,我覺得不但失去了觀眾對電影操控時間的信任,最後偏袒某方的解釋,更令人對自己在前面兩個小時吸收的、思考的政治問題感到疑惑。小剛在映後座談誠實的說了,他拍這部電影只是為了玩「不一樣的東西」,那故事呢?結局的引導,究竟是要給觀眾什麼?《我不是潘金蓮》有個很好的開始,但是情勢每況愈下,喜劇抓不到位,犯罪也抓不到位,最後變成什麼都做了一些但又沒完成的尷尬狀況。這部電影從令人期待的創新為起步,但卻一步步退回僅剩故事本身的諷刺是精彩的,只能說,這是部虎頭蛇尾的電影。
.
5.5/10
故事劇情:5
氣氛營造:5
演技表現:5
題材鮮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