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 Manchester by the Sea》(2016)|美
“我克服不了。我克服不了,對不起。”
“I can't beat it. I can't beat it. I'm sorry.”
無雷影評
直截了當的說吧,我覺得《海邊的曼徹斯特》過譽了,凱西艾佛列克也過譽了。
劇本實屬佳作,以奧斯卡的「最佳原創劇本」獎項的角逐程度來看,即便《樂來越愛你》的呼聲最高,但《海邊的曼徹斯特》非常有可能翻盤,只不過整部電影被導得有點⋯⋯「呃?」的感覺。
導演——同時也是編劇——肯尼斯的腦中有個不錯的情感發想,在片中使用了許多對比與呼應手法,皆能讓觀眾輕而易舉看出他的打算與意境構想,若花點心思,也容易踏入肯尼斯導演的情感房間之中。簡單來說,《海邊的曼徹斯特》無疑是部“好”電影,好的故事、好的情感題與好的內容,絕對是「當你想告訴大家自己是個文青」時,非常適合搬出來用的牌子。
故事內容中提出了一般電影較少觸及的灰暗領域,比起總是克服困難並走向光明的勵志家庭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選擇待在陰冷的灰暗處,無法克服悲傷,光明無法將陰影點亮,即便以“當上監護人”來讓需要獲得監護的悲傷主角獲得自我監護的責任感,即便以待在原地悲傷對比向前走的開朗,即便以漸入佳境奠定故事的尾曲格調,卻也有難以克服的狀況。電影的故事是貼切真實的人性化,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克服,那不是能力高低的問題,也不是價值優劣的選擇,就只是身為人類,自然而然存在的狀況。
的確,劇本的確漂亮。
但導得糟透了。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以訴情為主風格的電影,傾訴主角的悲、傾訴失去的痛、傾訴克服的難、傾訴過去的糾結、傾訴裹足不前的不安,但是電影卻鮮少釀出符合當下該有的氛圍與氣場,若我不腦補自己正處於與主角相同的人生分岔路口,並讓自己入戲至類似的記憶情景中,恐怕只會對電影的節奏感到不耐,並對故事的單調感到煩躁。喔等等,我就是有這種感覺才會這麼想不是嗎?
單純以同89屆奧斯卡的名單一員來比較,《海邊的曼徹斯特》與《顛父人生》根本是異曲同工,極品般的劇本被導成注定冷落在出租店角落櫃子的睡片,詭異的選曲(好吧《顛父人生》連曲都懶得選)、傻眼的節奏、“到底要下一段沒”的不耐煩,而《海邊的曼徹斯特》更慘的是,主角被無來由地亂七八糟褒到九霄雲外。如果說電影的高低起伏如死人裝心電圖般一條線嗶到底,那凱西艾佛列克就是那具屍體。
或許奧斯卡就是喜歡這種「唉喲我好痛苦好痛苦」的創傷角色,只要這角色哀傷地夠病態,甚至病態到哀出病來,那就很有可能賞他一座金光爍爍,反倒是笑得很開心的小丑,永遠也得不到遲到一千年的讚賞(美國隊長這角色其實也很糾結啊)。凱西艾佛列克的演技很常被針對,不只是他曾在影評人協會獎上反擊的影評人大衛艾德斯坦,其實他的演技並不是單純躺槍而是其來有自,只是因為平常角色大多邊緣,所以沒什麼必要把他拉出來鞭罷了,這次他能多次站上頒獎台,有九成絕對是因為《海邊的曼徹斯特》劇本太過高級。在這次扮演李錢德勒的演技中,和《非法999》的克里斯、《絕命救援》的雷席伯等等今年上映的電影角色之間幾乎毫無二致,如果單看《海邊的曼徹斯特》,我們可以將這演技的詮釋手法理解成過度傷心而呈現出的無底空洞,但若在同一年中看見他在三部不同作品的演出,你就能無意間心領神會,這當中絕對有什麼貓膩。
認為《海邊的曼徹斯特》好看的觀眾,不必對這篇文章感到氣憤,因為你的的確確實實在在穩穩當當地被非凡無比的劇本給感動地一蹋糊塗,劇本的故事是貨真價實的高級,也是值得讓奧斯卡頒獎台多提幾次的名字,但導演對節奏和氣氛的掌控讓人傻眼,尤其是他自己客串「Good Parenting」的那段多餘戲碼,根本讓我白眼翻到替後腦勺抓癢的地步。還有,不是放了古典樂或聲樂就比較高級,那一切都是假象,只是浮雲而已。
6/10
有關電影兩三事
〉本來電影的計畫是,由肯尼斯寫劇本給麥特戴蒙執導,但因為麥特戴蒙的行程衝突因素(絕地救援)而改成監製,並由編劇肯尼斯親自執導。
〉「海邊的曼徹斯特」其實是一個城鎮名稱,原汁原味就叫做「Manchester-by-the-Sea」,位在麻州。在1989年以前都一直單純叫做曼徹斯特,一直到那年有個叫做愛德華寇里(Edward Corley)的男人出現。
改名的原因在於,在隔壁的新罕布夏州也有一個叫做曼徹斯特的城市,而這個曼徹斯特比麻州的曼徹斯特大上好幾倍也繁榮許多,於是每當有人提到曼徹斯特,要嘛想到英國的曼城,要嘛想到新罕布夏州的,於是在麻州曼徹斯特居住五十年的愛德華決定給這個城鎮取一個更容易辨明的名字,就用當地的漁民特色作為改名的靈感,而改成了「海邊的曼徹斯特」。
〉第一部由影音串流平台出品的電影獲得奧斯卡提名,《海邊的曼徹斯特》由亞馬遜投資出品。我說網飛,別只是在自家平台上架自製電影了,讓他們上映吧。
〉正文提到的導演,就是那個穿藍外套並且對主角教養小孩的口氣很有意見的路人。所以那幕還特別拍了路人走遠的單獨鏡頭,讓觀眾誤以為後面會發生什麼事情,其實只是導演自肥。
〉少男派屈克的母親,後來嫁給了一名基督教徒。而那名基督教徒寫信給派屈克時的署名是「J. Garner」,正好和親生兄弟班艾佛列克的老婆珍妮佛嘉納的縮寫一樣。
〉搬上救護車的橋段,那是真的搬不上去,不是劇本寫的,因為兩個護士都是臨演,根本不會用那道具啊。
故事劇情:7
氣氛營造:4
演技表現:5
題材鮮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