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篇文章
Ernest Hemingway once wrote,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
Se7en

心得 《愚行錄》無劇透觀後短感

2017-06-11 14:19:03


有些傷害是加法,有些傷害是減法。後一種情況裡,受害者如同一棟建築,隨著傷害的持續,地基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被掏空,於是變得搖搖晃晃,於是連僅僅想站穩都愈來愈吃力,於是,如果傷害沒有停止,被挖開的空洞又無法填補,生命的崩毀陷落將成為不可避免的結局。


《愚行錄》是一個關於傷害的故事,追蹤在鮮血濺出以前,看不見或流不出的淚水如何累積成湖讓人滅頂窒息;關於傷害如何像漣漪一般擴散,而動機,最初引發波動的那顆石子,其實並無惡意,非常簡單;關於有些幸福,如何根植於他人的土壤,榨取了養分,長得結實累累、果肉飽滿,自己歡喜收成,留給對方的只剩貧瘠。


我想起《惡人》,想起去年在電影院看的《怒》。但《愚行錄》不採取它們那樣貼近的視線,即使角色壓抑,鏡頭仍充滿濃烈的情緒,而呈現出一種旁觀的疏離,加上演員表現內斂,觀眾與故事中人的距離就更遠了——正因為夠遠,才能輕易地便看清他們的「愚行」。


愚昧和智商高低、知識量的多寡沒有必然關係;愚是智慧的反面,是聽任心猿驅使,不顧福禍得失,全憑欲望行事。[1]《孟子》云:「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禽之間那極細微的區別,便在於人能知仁行義,為所當為,有實現自我並為他人著想的可能。然則愚昧,是近於禽獸而遠於人的。眼見電影中角色聰明地傷害他人,確會產生看著沐猴而冠沾沾自喜的滑稽感,但我們笑不出來。其中最令人感慨者,莫過於其實不必造成傷害便能達到目的,卻仍然以他人的血與骨鋪出前進的道路,這樣的選擇;選擇成就自身幸福,而非成為一個人。


《愚行錄》不但將主題表達得十分深刻,更精彩還在於敘述手法充滿著驚喜,令觀賞電影也能獲得閱讀小說的趣味——觀眾不只被動地跟著劇情走,還有主動思索後驚覺「原來如此」的參與感;本以為後段超展開,卻原來前有神伏筆,被電影「戲耍」得心甘情願、大呼過癮。初看時或許並不感到新奇,甚至覺得略嫌平淡,別急,房間裡永遠會有,另一個秘密。


--
[1] 此由「愚」字之構型發想,為個人詮釋,非造字之本義。「禺」字,象形,是一種「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山海經》郭璞注)的猴。由《史記》所載「沐猴而冠」的說法、《莊子》「朝三暮四」的故事,可知古人視猴為低人一等、智慧不高的動物,是「獸之愚者」(《說文解字》)。「愚」字從心,以「禺」為聲符,當也兼取禺的象徵義,表示內心蠢笨。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