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篇文章

影評 亞歷山卓聊電影:《美國甜心》─ 玩出新天地,但問題依舊。

2017-07-28 01:49:54


《美國甜心》

.

在早前看到安德莉亞阿諾首部長片《紅路》時,就對她劇本不足,而拖戲冗長感到不耐,當初是參與丹麥公司的實驗計畫而拍攝,而電影也幾乎使用道格瑪95宣言的手法拍攝。至今第四部作品《美國甜心》,明顯在顏色上就已經做了處理,早已離此宣言有些距離,但在聲音和手持鏡頭的要求,則依然具堅持,而到本片,安德莉亞確實在手法上─「生活即電影」,無論是概念還是講究影像美學的攝影,都算是在個人辨別度上有明顯的突破。《美國甜心》最大的成就在於它是如何讓攝影機在一些開放的環境時,無論是郊區還是沙漠甚至大賣場,她的鏡頭讓我感受到美麗,不管是整部片如黃昏般的色調,介於在光明和黑暗之間,就像是女主角每次走向著團隊但內心充滿著顧慮的心情。

.

另外就是在燈光上,尤其是中段在郊區以及敞篷車內的時候(很多地方我懷疑是自然光),在手持攝影的情況下,跟隨著演員的那種律動感,再搭配上光,將彼此調合,或許是大費周章的成果,但成就出的是主導觀影者情緒的影像。

.

但問題是,安德莉亞的鏡頭中相當缺乏故事,或說故事正是本片的弱點,長達兩個小時又四十分鐘的片長,卻讓人看的相當辛苦。情節安排缺乏組織力,但當然我這樣說是因為安德莉亞敘事方式的目標就是「生活即電影」,寫實的跟隨著他們,但很少時候會給出個目標,安德莉亞在攝影機律動和光的操作上玩出了新的一片天,但鏡頭前的演員們卻沒有處理好,加上大量素人演員的因素,鏡頭一要去處理「人」的時候,關係、感情的轉換都是很模糊、無力的。安德莉亞在整個團體的氣氛,以及攝影機在他們之中如隱形的穿梭上,都展現了令人佩服的能力,但我很少看到在這「環境」中,創作出新的東西,像車上的交談、或是團體的活動,都僅存在於背景,似乎無法將故事,或角色們的關係層次做提升。《美國甜心》讓我看到新的做法和嘗試,但,對我來說,一部電影不只該有這樣而已。

.

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頭尾Star與小孩們的兩場戲,可以看到安德莉亞對孩子的純真與家庭的不足、以及毒品賞上的敏銳,而做出的衝擊,也是從《紅路》的母親觀點,一直沿用到《美國甜心》。

.

5.5/10


電影爽度:5
故事劇情:5
氣氛營造:5
演技表現:5
題材鮮度:5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