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篇文章

隨筆囉 《倫敦呼叫》70年代的龐克白色暴動

2017-09-16 02:45:19


White riot ,I wanna Riot

White riot , a riot of my own

短短的兩句歌詞道盡了70年代英國年輕人的心聲...

龐克文化已是現今不容忽視的文化之一,儘管搖滾樂式微,但是龐克文化卻一直仍然存在於世界各地,甚至對後來的搖滾樂影響甚大,這個起源於7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與音樂,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誰都不會想到一名穿著 I hate Pink Floyd T-shirt的年輕人,在日後會對70年代的英國帶來甚鉅的影響....

《倫敦呼叫》片中的年代,雖說沒有仔細說明,但根據片中出現的音樂推斷,應該是在1979年"The Clash"推出那張足以名留青史的搖滾鉅作"London Calling"之前。那是個混亂的年代,年輕人對政府的絕望,工人階級的工作被移民搶奪,年輕人失業率節節攀升;地下音樂圈也已厭倦那些成名樂團的巡迴演唱間數著鈔票的商業化現象,當年為了人民而高聲唱著"Street Fighting Man"的"The Rolling Stones"已不復見,換之而來的是心靈上的失望與對生活的絕望。這時搭配著《Vivienne Westwood》的街頭時尚與反叛的態度,儼然已充斥著英國街頭。當年穿的I hate Pink Floyd T-shirt的年輕人:Johnny Rotten與Sid Vicious等人組成的"Sex Pistols",用最粗糙的樂器、最簡單的三和絃、近似鬼吼鬼叫得唱著"Anarchy in the U.K.""God Save the Queen"等歌曲,獲得了廣大的迴響與政府的禁令,殊不知政府卻是越禁,人民的反抗意識越高,如果硬要說一個時間點,那麼龐克音樂與文化就此誕生於76’的英國。

「sex pistols」的圖片搜尋結果

《倫敦呼叫》中並無詳細描述那年代的背景,也無介紹來龍去脈,但電影透過主角Shay的生活,將那年代的生活困難,透過一個較為輕鬆的方式表現。Shay以15歲的年紀,卻要一肩扛起家計,照顧親生妹妹,白天要開店,晚上要當計程車司機,如要細究,其實是相當令人鼻酸的。片中也出現了許多的抗爭場面,街頭的工人也透過麥克風表達對於政府的不滿,那就是這個年代,這個70’的英國。

《倫敦呼叫》很令人動容的,莫過於Shay與Vivian這對小情侶的戀情了,從以前開始本人就對這種小清新的浪漫有種說不出的喜歡,這樣的組合與音樂的連結卻也不免讓人聯想到《Sing Street》,Vivian的出場造型也是一襲《Vivienne Westwood》的標配,我想或許這也是刻意將女主角取名為Vivian的一個其中原因,《Vivienne Westwood》代表的就是那個時代的街頭時尚,代表的就是那個龐克年代。《倫敦呼叫》中我們也可透過媽媽的生活方式,可得知雖然有一群人是選擇挺身抗爭,但卻也有一群人是選擇逃避現實的責任,過著嬉皮般的生活。

Shay跟Vivian或許是本片的男女主角,但是我卻認為貫穿全片的靈魂人物卻是"The Clash"的主唱"Joe Strummer",Joe Strummer或許在片中的出現次數不多,但是卻不斷的影響著男女主角的思維,尤其是在牢房中與男主角的一番對話,完全表達出龐克的態度。

"The Clash"是在"Sex Pistols"之後,最具重量級與代表性的龐克樂團,1977年推出首張同名專輯"The Clash",專輯內的歌曲,完全表達了對於生活上的不滿與對政府的批判,其言之有物的嘶吼,充分的打動了那年代的年輕人心聲。電影中印象深刻的兩段,一是Shay與爸爸搬鋼琴,Shay與搬鋼琴的工人的一小段對話;二是Shay第一次在當計程車司機碰到Joe Strummer的一小段對話,都說明了"Sex Pistols"在1979年的沒落,"The Clash"則是在1979年推出"London Calling"之後,達到事業的巔峰(Sex Pistol的傳奇故事相當多,網路上可查的資料很多,我就不一一贅述了)。值得一提的是,飾演Joe Strummer的 Jonathan Rhys Meyers,雖然長得不是太像,不過其神韻與動作卻是微妙微肖。

《倫敦呼叫》的確描述了一部分那年代的龐克文化是如何影響社會。電影最終是喜劇,但是過程中卻不免出現許多哀傷,Shay與父母間的衝突,以及發現Vivian原來是富家女,都叫人為Shay感到些許心疼,但是有了音樂,卻能叫人心緊緊的聯繫,音樂到底能不能改變世界一直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可是我始終相信音樂對於人心是絕對有影響的。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