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喜歡賣弄神秘感的J.J. 亞伯拉罕,早在《LOST檔案》完結之前,便悄悄建立了另一座名為「科洛弗」的電影宇宙繼續供他盡情揮灑自己對懸疑科幻類型的熱衷,該系列定調為遊走在B級片邊緣的風格,但背後的概念和呈現形式實屬A級水平的路線,然而很不幸地,這回J.J. 亞伯拉罕的製作團隊真的拍出一部內容和外殼都純屬B級的廉價科幻片,這是「科洛弗」宇宙至今最差的表現,場面和預算卻也是最高的一部。
劇中發生的各種「看似過度虛構」的科學實驗性災難,其實多半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早已傳聞許久的「政府秘密實驗」的相關謠言移植而來,最為人所知的費城實驗的「空間轉移」、鐵達尼號船長在船難發生後穿梭至二十一世紀的「時空扭曲」等諸如此類的雷同情節,在《科洛弗悖論》裡頭均有含括在內,這些被政府封鎖並全盤否認的事件,正是全片的懸疑與驚悚性的仿製模組,然而編導要非把這些元素當作隨時讓角色退場的藉口、就是只想達成吃速食般的驚悚效果,給人的印象非常便宜行事。
《科洛弗悖論》和去年同為太空驚悚題材的《異星智慧》有許多共同點;它們都主打明星牌,邀來丹尼爾布爾、章子怡、克里斯奧多德等人加盟;結尾的悲劇帶有些許惡趣,讓最後的倖存者也不得善終;最顯著的相同缺點則是節奏太過倉促,到最後整部片的野心,只縮小到只想追求那俗不可耐的緊湊娛樂性;但《異星智慧》在群像角色的建立與舖陳仍然勝於前者一些,《科洛弗悖論》中人物關係的交織互動壓根就是有一搭沒一搭,主角的Character Arc要不要花時間特地描寫,完全看編劇的心情,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勉強願意拿出來替當下的危機臨陣解套。
儘管是不同故事不同角色,但《科洛弗》系列的每一集其實都和「逃脫」有關,這項「外在動機」永遠都是推動這套系列作品劇情的核心輪軸,此外,無論是「逃離」怪獸的侵襲、「逃離」極端末日論份子的囚禁、或是「逃離」不屬於自己的時空,主角群總是會被籠罩在一股未知的威脅之下,並且想辦法遠離這股威脅的主宰範圍,《科洛弗檔案》與《科洛弗10號地窖》成功擄獲觀眾好評的關鍵就在於此,利用「逃脫」引發觀者的不安,藉「神秘」引起觀者的好奇。
可惜的是,《科洛弗悖論》雖依舊延續了「逃脫」與「神秘」的系列兩大要素,反而卻大幅流失前兩集所帶給觀眾的暢快壓迫感,不僅僅是因為場景變得明亮浩大,電腦特效成份增加且更精緻,懸疑性的鋪張佈局變得過於繁複及潦草亦是一大主因;這集論要角的數量、危機的複雜度、須待解開的謎團,都是兩部前作的雙倍,但是編導顯然無法將每個環節顧及周全,很多故事線都不得不在匆匆忙忙的步調下草草了結(尤其是謎團的部份)。
從下一部《科洛弗》電影將聚焦二戰時期的納粹恐怖實驗來推測,J.J. 亞伯拉罕似乎有意提高「科洛弗」宇宙的製作規模,鑿於此次差強人意的成品,很難說這會是正確的決定,也許低成本的拍攝較符合「科洛弗」的初衷,而那種「預算有限的場面調度」也正是當初《科洛弗檔案》吸引人的其一特色,侷限的空間感、有待解惑的劇情線索、大量的伏筆和留白,《科洛弗悖論》看似全繼承了這些促成《科洛弗》系列打響名號的美味配方,但實際熬煮出來的味道卻不如舊作來得濃郁可口。
為體現太空站成員的國際多元性,《科洛弗悖論》的卡司匯集了英、德、中、澳等多國演員,唯獨僅有代表中國方的章子怡全程幾乎只講中文,如同《攻殼機動隊》的北野武堅持只用日語和其他西方演員對戲,只是北野武的日語對表演的氣場有加分,章子怡的中文卻只讓人感覺她和外界充滿隔閡,每次和其他演員溝通,都會陷入某種各說各話的尷尬窘境,彷彿她聽不懂別人說啥,別人也聽不懂她在說啥,雙方都只是在唸台詞給自己聽。
「科洛弗」宇宙相關作品裡暗藏的彩蛋、系列作之間的串連性、甚至是讓觀眾充分感受到劇情參與感的病毒行銷,多年來不斷引起影迷爭相討論,不過《科洛弗悖論》此次在解謎的部份非但沒有滿足到粉絲太多的期望,相對地反而製造出更多懸而未決的疑惑;當年肆虐紐約的那頭怪獸再次亮相,但是體型卻明顯更加巨大;有位反對政府量子實驗的科學家與《科洛弗10號地窖》的約翰古德曼同姓,兩人是什麼關係?Slusho公司的商標又一次驚鴻一瞥,它們究竟在這背後扮演著何種角色?
編導似乎用平行時空的撕裂解釋了《科洛弗檔案》的怪獸、《科洛弗10號地窖》的外星生物出現的原因,但卻沒提出具體的關聯和證據,而這都是J.J. 亞伯拉罕刻意為日後的續集所留下的諸多不確定性。《科洛弗悖論》膽敢在上映前的幾個小時才釋出預告片的宣傳策略或許讓人吃驚,但是電影本身的表現卻無具備同等份量的驚豔度。
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按讚訂閱 : https://www.facebook.com/filmisland?ref_type=bookmar
故事劇情:5
氣氛營造:5
演技表現:4
題材鮮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