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片商:華納
台灣代理:得利
導演:班艾佛列克
螢幕比例:2.40:1(1080P / AVC MPEG-4)
片長:120 / 130分鐘
音效:英DTS HD MA 5.1
字幕:中、英、葡、西、俄等
光碟容量:50G雙層
級別:輔導級
上市日期:2013.12
內容介紹
雖然並不喜歡在介紹電影的文章中,透露出太多關於劇情中的重點情節,以免影響到一些還沒有觀看過電影的朋友觀賞樂趣,不過《亞果出任務》最精采的重點,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電影後段在前面劇情慢慢鋪陳下,直到最後所層疊出來的激烈緊張感與未知安全疑慮焦躁,而觀眾所體會到這份緊張與焦慮不安,正是導演班艾佛列克執導本片之所以成功之處,也應該是他所要向觀眾傳遞除了劇情之外,當事人所面臨到的危險氛圍。
《亞果出任務》一開始就先介紹了關於本片劇情背景舞台伊朗這個國家的簡略歷任領導人歷史,在1950年時伊朗人民選出了非宗教主義的莫沙哈德擔任首相,而他上任之後將原本從1913年由英國BP公司所掌控的石油工業收回國有,這樣舉動當然引起英國的不滿,在政治利益糾葛下,英國情報局與美國中情局聯手策劃一場政變,為的就是要推出英美所支持的政治傀儡,以便能夠奪回石油開採的掌控權。然而,英美政府推支持的政變後政權繼任者巴勒維國王,數年來不僅獲得美國的援助,以保障英美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卻不顧民生困苦,依舊過著奢華的西方式生活,民眾不滿的情緒達到極點,因此造就了伊朗革命行動,巴勒維遠逃美國接受政治庇護,而不滿民眾則是將對於美國政府的不滿,延燒到美國大使館。
在當時伊朗革命領袖柯梅尼的反美號召下,五百名以上的伊朗學生與民眾包圍後佔領美國大使館,並挾持大使館裡的美國人質,不過在混亂中有六名美國駐使館人員逃離大使館,躲進了加拿大大使館接受秘密保護,這六名逃出美國大使館的人員,成了美國中情局的燙手山芋,因為他們一旦被伊朗革命軍逮捕,無疑的將會被以間諜罪名立即處死。而美國中情局對於救援行動計畫卻束手無策,而被找來研究對策的救援專家男主角東尼曼德茲,在絞盡腦汁研究各種救援撤退方案可行性之時,透過他的小兒子給予他的靈感,想到了被當時卡特總統之後所當成最高機密保密17年的「亞果行動」。
「亞果行動」一開始聽起來宛如天方夜譚,然而這個撤退計畫卻在完全沒有更好的對策方案之下,通過了美國中情局與美國總統的支持,救援專家東尼曼德茲以他在好萊塢人脈,在知名得過奧斯卡獎的特效師約翰錢柏斯協助下,設定籌拍一部不會真正去執行拍攝的科幻電影專案,讓滯留在伊朗加拿大大使館的六名美國人,成為前往伊朗勘查拍撤場景的加拿大人,得以名正言順的搭機離開伊朗。
雖然以文字簡單敘述了《亞果出任務》的概要故事背景架構,但是在兩小時的片長裡頭,沒有特效或誇張設計的動作場面,導演班艾佛列克在影像極度強調真實性的塑造之下,讓畫面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視覺身歷其境質感,在幫助觀眾一起親身回到1979年之後,加上當時伊朗緊張的政治情勢,雖然電影裡頭就只有六位美國人需要逃離德黑蘭,但觀看電影的我們,似乎也成為了需要一起逃離撤退的第七人。
在這個基本上是輕輕一碰觸就會爆掉的好萊塢大謊言「亞果行動」之下,所受到的嚴峻考驗又是來自於極度憎恨美國的伊朗革命軍,這樣的反差對比,成就了《亞果出任務》這樣真實的事件重組描繪下,卻有著出奇的戲劇張力,儘管這部電影的背後,不免是包裝了歌頌美國英雄主義的糖衣,然而電影裡頭也誠實的反省,這一整個「亞果行動」的起始源頭,還是來自於英美世界霸權國家自己所種下前因,只是結尾成功的果實過於甜美,或許觀眾早已忘記一開始電影所敘述的英美兩國邪惡的干涉他國政治陰謀。
關於畫質
影像提供1080P 2.35:1(MPEG-4)格式,這部電影的影像,非常明顯的採用了接近舊紀錄片的影像風格,說是「接近」也就是並非完全把影像給後製舊化處理,像是過去史蒂芬史匹柏的經典二戰電影「搶救雷恩大兵」那樣,即使增加了許多影像雜點噪訊以及光源光暈、顏色抽掉比例等,增加了時代的老舊感,但還是能感受到是一部電影。而《亞果出任務》也是如此,刻意後製的影像雜點並不會在畫面上顯得特別突兀,不過最明顯的影像老化效果,則是在色彩這部份。
色彩的濃度用的相當的厚重,濃烈的色調有著深度的七零、八零年代的色彩風味,而這些畫面上所看到的厚重色彩,卻又不是如當代影像色彩那般的艷麗、亮眼,好似每個顏色都經過「煙燻」的效果,讓影像的風味有著時間洗煉過程,而明暗對比的調子也下的頗重,不過卻不會影響到室內暗景陰影中的層次感,越是室內影像越是能感受到色彩的沈重。反倒是到了室外場景,卻又有色彩洗白的感覺,整部電影的色調完全就好像真的是當時事件發生時所拍攝的膠卷菲林影像,一直等到今日重新發行拷貝所獲得效果。
沈重的色調為本片增添了許多八零年代風情,加上電影本身佈景與人物髮型、服裝等考究的復古設計,光是透過影像表現,就非常輕易的可以讓觀眾進入當時事件所發生的時空背景,而影戲解析度並沒有因為是八零年代的劇情時空背景設定,就把高畫質的細節描繪給輕忽掉,在許多衣服與髮絲的紋路呈現上,還是可以看的到現今電影高解析的規格呈現。
關於音效
音效主要提供英語 DTS HD MA 5.1,相較於影像的舊化修正,音效部分反而如同其他許多歷史重現的作品當中,不會跟著一起被舊化,這類例子又得提到「搶救雷恩大兵」,儘管該片的影像被刻意舊化的非常明顯,甚至部分影音發燒友都會誤認為該片的影像畫質不佳,但是《搶救雷恩大兵》的音效評價卻是許多人口中所津津樂道、讚不絕口的發燒片。而「亞果出任務」也是如此,影像的舊化是希望帶領觀眾進入視覺上的時光穿越回到八零年代,而音效的逼真環繞更是能讓觀眾進入角色們的環境之中。
本片的重低音厚度與強烈感都重量十足,在一開始伊朗民眾包圍美國領事館的片段上,鼓譟的群眾人聲力道之強,讓觀看者聽了之後,都會不由然的產生焦慮感,特別是後環繞音場的綿密度非常高,加上叫喊的聲音層次與高音細節都很足夠,所以當畫面與聲音交融配合出包圍的場面時,完全可以感受到那股來自群眾憤怒的情緒,同時也無法預測到底民眾下一步是否會做出哪些出乎意料之外的危險行為?
而美國領事館中所發射的催淚彈,聲效的延伸性與縱向飛躍效果也十分明顯,加上直升機盤旋的基本環繞移動感十足,現場一觸即發的緊張感與戲劇張力,都藉由逼真的聲效演出,搭配導演所想要的真實感,而也因為本片包含影像的構成,都是以高真實度為出發點,在沒有誇張的動作場面之下,音效所呈現的臨場感,相當輕易的就能讓觀眾進入「亞果事件」之中。
關於特別收錄
◼︎子母畫面:目擊者帳戶
在觀看正片的時候,右下角會出現子視窗,由當年親身經歷「亞果行動」事件的相關人士做輔助解說,這其中還包含前美國總統卡特。
◼︎導演班艾佛列克與編劇聯合講評
◼︎逃出德黑蘭:我們曾在現場
片中六位「住客」現身說法,描述當年的事件過程,輔助了解電影的忠實改編程度非常高。
◼︎幕後花絮:絕對的真實性
當年柯林頓總統解密「亞果行動」時,導演班艾佛列克剛好是大學生,當時他有選修一些中東歷史時事,他也加進去電影之中,增加一些趣味性。而也因為本片是描述CIA人員為國家英雄,所以拍攝小組也獲得CIA同意,進入總部實際拍攝,而非需要搭景。
◼︎中情局與好萊塢
介紹當年出名的特效師約翰錢柏斯,他不僅曾做過「星艦迷航記」裡知名史巴克的尖耳朵,同時他也非常愛國,幫助中情局協助整個「亞果行動」。
◼︎紀錄片:逃離伊朗,好萊塢方案
真實紀錄片記錄整個「亞果行動」的背後故事,主要圍繞在美國總統卡特與其支持的前伊朗獨裁者沙阿之間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