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篇文章

影評 《太陽雨》觀後感

2018-05-28 21:28:09


1995年,鄧麗君逝世,比起這個巨星的殞落,導演姜秀瓊要好的同學也是朋友劉智和的突發意外,不告而別,更重擊她和一甘友人的心頭,23年後,姜導試圖藉著訪問當時的大學同學,重新耙梳出智和生前如同太陽雨照亮又滋潤眾人的一面,留下他最後的身影。

 被攝者已不在,如何描述這個人,如何替他「說話」?該揭露多少,又需否取得其家人同意?一如我曾有的疑惑,映後有關眾問到關於「日記」,關於私倫理的問題,導演承認拍攝之初未徵詢智和的家人,但有拿初剪給他的家人看,他們也都能接受,畢竟這個福氣短淺的孩子,曾經留下的痕跡,都會是母親和親友想要擷取的,曾經活著的證明。

 同學的訪談中,流露出對這個大孩子有時情有時雨有人味的一面,自也不可避免的被迫重新面對那場猝不及防的死亡,在他們都還在摸索「我是誰」這個命題時,他們身邊的那個誰,還在試圖裡解的過程中,就先被接走了。人一出生就是邁向死亡的過程,但我們在求學的過程中,卻沒有真正被教導該如何面對它。有的同學一個月不敢進浴室洗澡,無法看智和生前留下來的書,怕觸景傷情,然而一旦希望這個上天開的玩笑不是真的,它已然發生,無處可逃。

 爾後同學紛紛面對了自己的瀕死(38歲得了胃癌),父親久病自殺,母親離世安躺在家裡冷凍櫃、自己卻依然要寫徹夜喜劇劇本等如此荒謬卻寫實的「劇情」,他們的難過尤甚當年,畢竟親人朋友多了一層血肉之緣,但也慢慢懂得,生命終究是沒有護欄的,父母不一定能健康如昔,大樹也會有倒下一天,如何平和看待,也是人生必須修習的課題。

 這個從看待同學的先走,變成自己家人也走了的省視死亡課程,讓本片不單只是一封描摹劉智和生前樣貌的書信,也讓這些同學們在這些年找尋自己的過程中,有了新的體悟,現職編劇、48歲才結婚的白頭同學看著嬰兒床裡的孩子說道,他將來會遇到什麼事我們也不知道,就讓他自自然然的長大。通過病魔試煉、留著小鬍子的同學跟男性愛侶結了婚,年近五十的女同學或許依然困惑著生命的諸多不可解,但在海邊對著攝影機微微笑著的樣子,我們都希望,生命終能找到她自己的出路。

 映後觀眾問了兩個問題,一是說他都看一些比較「大」(不知道什麼叫大)像BBC的紀錄片,臺灣拍的紀錄片好像比較「小」,在這些比較小的記錄片中,導演如是何看待紀錄片的社會價值(雖是問《默默行》的林婉玉導演但我想也同時是問姜秀瓊導演),二是為何這部片如此噴淚?林婉玉導演說道所謂社會價值不是由創作者去界定的,我心裡則認為一部電影必然要彰顯什麼,才能傳達其欲「教化」的意義嗎?承接到第二個問題,何以《太陽雨》這樣私密、相較之下較小的紀錄片,能帶給這麼多人共鳴?

看來似乎只是導演對一個好朋友、好離去的不捨,想用影像為他留下些什麼,我們對這樣一個於己無關之人,卻慢慢有了解他的衝動,想知道自己會如何被誌記,誠如劉智和曾於日記上說:「將來若有人來(墳前)看我,就值了!」人怎麼過一生,完滿這一生,怎麼去面對,與生逆反的東西,我認為這種種的思考,對觀者產生的共鳴,似乎不盡然需有承載必得淑世的功能,亦不減損其反向思考質地,和作為一部好的記錄片的可能。

 

 


電影爽度:6
故事劇情:10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7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