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 篇文章
如果施予希望,就註定背負對等的絕望,這就是魔法少女的命運…我真是個笨蛋。
《魔法少女小圓》Miki Sayaka

影評 懂得玩法的犯人最可怕,更可怕的是只有少數執法者願意用心執法的現實-《七罪追緝令》

2018-11-12 20:13:13


 

評分:8/10
猛人:全體人員

 

或許是因為筆者本身就是主跑社會新聞的工作身分(我是攝影記者),有時即使不是跑法院去拍攝犯人出庭,在警局押送犯人的過程裡,看到一些囂張的犯人,真的有一種衝動想放下攝影機直接給犯人一頓揍。事實上,當台灣爆發鄭捷事件的那段期間,在台北市中山捷運站確實發生了另一起四個人遭到隨機刺傷的事件,而當時筆者就在現場採訪…事後筆者在派出所等待拍攝犯人移送的過程中,筆者看到犯人那種無所謂的傻笑樣子,筆者我確實有在其他同業拍不到動手的是我的前提下,真的有出手揍與出腳往死裡踹犯人的行為。為何筆者我想起這段往事?就因為《七罪追緝令》有一段描述犯人重回現場演練犯罪過程的劇情,之中犯人不斷為了媒體曝光度而跋扈囂張的作秀羞辱警方檢調的那些動作。讓筆者看到這部根據真人實事改編的作品,想起了那把每次跑殺人事件的社會新聞就異常火大的心情…筆者我又想起了新北市新店王浩小朋友被施打毒品虐待致死的那把火了…

 

《七罪追緝令》描述一位資深員警原本是基於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因而提交犯人自白對案情有實質進展的證據,卻反而陷入了被犯人利用來減刑脫罪的惡質輪迴。直到主角員警發現了案情的破綻,才得以讓犯人的罪行被施以更重的刑罰,但在劇情外的現實卻是犯人自殺,而故事參考的資深刑警仍在查緝犯人生前自白的其他謀殺案的真實性…

 

不同於筆者觀賞經典電影《恐怖角》所描述的懂得法律的犯人只是出於報復心態的動機;迴異於《驚悚》所描述的利用精神疾病開脫與一罪不二罰的玩弄法律,又或者是批評法律條文爭議性的《刑法第二十三條》。《七罪追緝令》在調性上面更接近於《重案對決》所描述的批判司法制度瑕疵,與犯人利用這些瑕疵來製造對自己有利的條件氛圍。但不同於《重案對決》是從一個受害者遺族的報復心態作為劇情出發點,基於真實事件為背景的《七罪追緝令》是透過一個犯行明確但沒有實質證據的犯人,來批判了司法制度的漏洞,以及警方檢調對於事證採集的馬虎心態,還有警方在案件系統通報上的不完善。也因為這些執法檢調的馬虎心態,才造就了本片根據真實事件背景所推出的劇情對於現實不滿之控訴。

 

聽聞本片上映前夕一度被真實事件原案的受害者遺族提出抗議甚至要求禁演,同時事件犯人也已經自殺身亡。在這一層根據真實事件的基礎之下觀賞這部片,其實筆者一度覺得這只是一個兇手身分已知,只是需要找到確切犯罪證據定罪犯人的另一部《殺人回憶》或是《追擊者》罷了。然而看完全片,比起找尋證據強化定罪論述的推理過程,誠如前段所言的批判僵化的韓國執法檢調體系才是真正讓犯人如此玩法的元兇,這樣的主題訴求才是《七罪追緝令》真正的故事主軸。而比起《殺人回憶》與《追擊者》,筆者更多成分是聯想起美國電影《破綻》建立在犯身分已知的劇情前提所提到的檢調司法攻防這一故事元素。

 

本片幾位演員的表現都很亮眼,唯一可惜在於故事本身是根據近幾年的真實犯罪事件改編,因此拍攝手法表現相對保守許多,完全就是仰賴演員對於角色的詮釋彌補故事中對於犯人暴行敘述的不足。總結來說,這是一部對於真實犯罪事件為背景的作品,但不是一個傳統的緝凶片,而是透過這部作品的引子去闡述對於韓國檢調司法執法體系在資訊整合上的缺陷漏洞,甚至是批判檢調執法者的官僚心態。儘管結局上是有著主角(而且真的有這個人的真實原型人物)這樣的熱血孤軍笨蛋去努力還給被害者一個公道,但當今的社會現實就是,這種人終歸少數甚至是只存在於影視作品當中。


電影爽度:7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10
題材鮮度:7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