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篇文章
我所追求的純粹只是任性。完全的任性 例如說我現在向你說我想吃草莓蛋糕,於是你把一切都放下來跑去買 並且呼呼地喘著氣回來說:「 嗨! 你的草莓蛋糕來囉,」並遞過來 於是我說:「 嗯,我已經不想吃這個了,」而把它從窗子往外一扔丟掉。 我所追求的是這樣的東西
挪威的森林

影評 《大象席地而坐》(重映有雷心得) : 當你發現這世界的本質是一團垃圾的時候,只能選擇坐著不參與。

2020-05-27 22:09:44


-只要活著,就准沒好事-

 

我一直認為導演已經算客氣了,一直在客氣不把想自殺這件事在電影裡大力透露出來,只是一再添增活著的痛苦而已。電影中4個主角,已經絕望成這樣了,但最後始終保持著看大象的希望,而不是跑去自殺。

我記得導演的小說「大裂」最後一句話就是「你不是還活著嗎?」他的小說與電影都有種厭活感,所以大象席地而坐才會是4小時的片長,又長又慢的長運鏡、漠視身邊一切只對焦自己的對焦鏡頭、遲怠感的配樂、把4個角色的一天拍的極為漫長,讓大家感受到,活著就是每一天都這麼的臭長,度秒如年。

還有那刻意留著大量的環境音效、那種汽車按喇叭的聲音、施工的聲音、還有眼睛看到那到處都垃圾的住宅區,讓我感覺到導演的厭活感是從醒過來、五感開始接觸這世界的時候就開始了,而並不是碰上了某個具體事件才開始的。他的厭惡感是本質上的附著,而不是經歷上去累積來的。

 

-已經不再是厭世了、而是絕望的接受現況-

如果說他厭世,那還挺樂觀的,至少還有一個世界等著去討厭,就像《小丑》討厭著湯瑪士韋恩、《寄生上流》討厭著有錢人,還有個目標等著你去討厭,那表示還算有活著的動力,但大象席地而坐已經連厭世的動力都沒了,已經接受了,這世界就是這樣子了,還能怎麼辦? 只能接受了,也真的接受了。

弄死我了正好,就像韋布(彭昱暢 飾)就算被班上人欺負、被賣假票的惡霸搶身分證、被路人罵遲早被車撞死,自己都不會有任何生氣或想反抗的情緒,因為都很「正常」,已經接受了。自己讀的全市最爛的學校要拆了、畢業後要賣烤串、沒有任何未來、對他來說只是不意外而已。或許可以說,他什麼都沒經歷就在喊苦是否有點悲觀? 但人為什麼需要樂觀正面,不也是因為悲觀在前,所以才需要。那像韋布這種本質上的悲觀,也只是比較真誠而已。

而且人本來就不一定需要開心,如果什麼都絕望,那相對就不容易受傷。

 

-這世界太噁心了,真正走上自殺的人,竟然是個相較樂觀的人-

對於黎凱(凌正輝 飾)的自殺,我看第三遍才懂。他自殺了,但他卻是比較樂觀的人,就像教育主任咒全校生畢業後一半人都要去夜市賣烤串,他還可以樂觀的跟韋布說: 「沒有他騙你的」,自己被于帥欺負他還會懂得反擊、韋布被于城(章宇 釋)欺負他還會出手相救,雖然說他這樣稱不上樂觀,但他絕對是相較像「正常人」。讓我很意外的是,這部電影這麼絕望,最後卻把自殺套用在一個像正常的人身上,而不是用在真正絕望的4個主角,這意味著什麼? 就是看清了樂觀的可笑而已。

 

黎凱在自殺前,他透漏說他終於做到了讓于城害怕他這件事,不外乎就是肉弱強食世界中,想當強者的概念,如果自己是強者,就不容易被欺負,因為大家會怕你。如果人活著就是一直往上爬,跟人競爭、我們接受的任何教育,最大作用就是讓自己會點什麼?才會有競爭能力,要做強者才不會被競爭下去,那黎凱為什麼當了強者了,成功了,卻像突然看清了什麼,而扣下板機自殺?

他看清了原來于城看似像強者的惡霸,竟然是偽裝出來的,一把槍拿出來,他旁邊手下就怕到落荒而逃。他看清了原來強者都是裝的,根本沒有真正的強者,強者都是為了偽裝懦弱而裝腔作勢,于城與韋布都已經知道這世界的人都是懦弱的,所以都不覺得有什麼,唯獨黎凱一人大夢未醒,醒來後頓時明白自己的假堅強,其實自己根本連槍都不會使。

 

更重要的是,他的樂觀換害到了韋布。所以我永遠不會忘記黎凱叫韋布逃跑,而韋布在原地不跑,並且一台火車很大聲的從他們底下開過,聲音非常沉重,就像重到跑不起來一樣,于城嘲笑著黎凱是狗屎,因為韋布根本不想跑,而他還以為他可以救人? 更是取笑他那還帶有俠義的愚笨,這世界已經沒救了,你的掙扎很可笑,事實也證明你的義氣害死了一個人。

黎凱看清了,原來我的俠義是種狗屎,更是看清楚原來世界不存在著任何道義。那這種噁心的世界? 誰會想待?。所以他走了,只是因為他像正常人。

-世界是一片荒原-

看清了,這世界上的人都很懦弱,電影中不是只有4大主角很絕望,是任何配角都很絕望,再小再小的配角都極為負面。更諷刺的是像黎凱這種正常人,反到最後自殺了,而剩下的這些絕望人,都還繼續想活著。

或許你可以說,這部電影裡的角色遇到的困難,都不至於這麼慘吧? 積極一點都還是能跨過? 當然繼續活著,或許真的會有希望,就像導演自己有講過 : 「真正可貴的事物,是在世界夾縫中,而不是悲觀在世界的夾縫中。認識到這一點,也許會對整個生命的秩序有由衷的感動,」所以他寫了短篇小書集大裂,表示希望裂縫大一點,人們才會越是看的見可貴的事物,只是這只能是種不可能的嚮往,因為痛苦與絕望絕對是遍佈的籠罩。

 

 

-悲觀才是真正的日常-

電影中教育主任也講過 : 「每個世代的日常都差不多,稍微不同而已,所有人過了一段時間就都會明白,」接著黃鈴(王玉雯 飾)說: 「我能明白我自己嗎?」接著主任又說 : 「人活著阿? 就是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以為換著新的地方會好,好個屁? 會在新的地方繼續痛苦,沒有人明白它是這麼存在的,」透露出黃鈴不明白自己,也質疑為什麼存在於這種一直痛苦的輪迴裡面。苦不是個疑問,因為是正常,但如果不明白這些痛苦是從何存在? 會發現對一切的厭惡,也會沒源頭的冒出來。

當然痛不痛苦,或許是種個人觀點,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活著,是真的都不會好過,更何況是中國偏僻地帶的人。想要樂觀點,那就是顯示於因為活著真的就很苦,所以才會想要樂觀,但這也不就意味著,悲觀才是正常人對不如意世界裡的自然反應嗎?

 

-大象席地而坐不是主觀的,世界真的是鳥事比好事還多-

 

真的看到人生,去想想真正開心的事比較多? 還是痛苦的? 為什麼人一直需要去轉念才可以活得開心? 因為不轉念就是一直痛苦,當然電影完全不相信轉念這套說法。開心是需要靠轉念去相信才會存在,但痛苦是不需要靠去相信什麼,它就會存在,而且還會接二連三的找上來。不得不活在這種世界裡,那還能怎麼辦? 有! 就是坐著,永遠的坐著,不需死去,只要永遠不站起來就可以了。

這並非太過消極,眾觀歷史橫流,真的是很悲哀沒錯,取代又取代、淘汰又淘汰、有能者取代無能者,歷史上多少國家的王朝或朝代,最後下場是很好的? 更何況導演還用4小時告訴你有能者的悲哀,強與弱都不能證明什麼。

如果真的有真正的快樂,那只存在於精神上,那等於是不存在,就像人的死亡是一定看的見的,但回天堂卻不一定,而死亡就像悲觀,而死後天堂就像樂觀,一個是真實存在、一個是虛無精神上的存在,離苦得樂不就是種形而上的虛無嗎? 如果眼見為憑的話那就是這樣了,一片荒原,沒有真理,只有痛苦。

雖然電影給人負面情緒,但在日常生活中,都曾讓我想起這部電影,那種負面情緒的日常,就像伴隨著一樣。這世界上絕對不能去掩飾掉悲觀,但大象席地而坐卻不讓人覺得他是在掩飾樂觀,就像世界的某種真相一樣。它看見了真相,所以選擇了坐著不參與。這樣想之後會發現,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樂觀。

我是真的蠻推薦大家去松仁威秀的泰坦廳看,因為銀幕夠大,重點是音效不知道為什麼,那種很小的收音都超大聲。所以黎凱開槍那場戲,火車經過那聲音超大聲,更能進入那種跑不了的無力感。

 

粉絲專頁 : 無鬼的存在空間

 

 

 

 

 

 

 

 


電影爽度:10
故事劇情:10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10
題材鮮度:10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