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性格迥異的女人,因為母親的生日、父親的葬禮,從各地重新又聚在了一塊,也因為這樣的機會,讓一個家重新檢視彼此過去的傷痛,從懷念當中找回彼此的過往、彼此的愛、彼此的糾葛。
電影裡面集結了許多台灣傳統大家族中會發生的瑣事,家族間荒謬的爭鬥、不諒解等,有緊張也有趣味,以及嚴謹古板的大舅二舅,講話總是語帶嘲諷的三舅,歷經滄桑的媽媽,漂泊的浪子等等,還有許多角色、事件會讓觀眾有帶入感,就像會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如此熟悉且貼近生活的故事,在敘事手法上,我想導演已經用最不狗血最不煽情的方式呈現出來了,讓一切不顯得過於世俗,也不會過分日常枯燥,表現手法的拿捏是我覺得佩服的一點。
導演很用心地在許多表演動作中,設計了一些小細節,用畫面帶出關係,讓一家人更加顯得親暱,不管是家人之間的互動,還是一致的台語腔調,都很能說服觀眾他們之間的情感,他們擁有屬於「林家」的氣味。
也有許多感情用歌曲來表達,不管是奶奶在慶生會唱的歌,還是在計程車上唱的主題曲,就算是同一首歌,也都能夠表達自己不同的心境,如華人社會對於情感的表達一樣,是隱晦又豐沛的。
導演也很誠實地展現東方家庭中常見的爭執,彼此之間雖然是留著同樣的血,但卻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經歷,也是因為如此的相異,明明應該是最親的,卻有許多不瞭解、陌生與疏離。彼此也有許多不了解的秘密,可能只是不想讓人擔心、麻煩,自以為這是為別人著想而不說明白,卻產生更多的隔閡與錯怪。
「我養你養那麼大,卻沒聽到你說一句謝謝!」我想這是一個在家庭關係中,非常容易看見的句子,也許是當然的意氣用事,但也許在這充滿情感勒索的句子背後,都只是因為自己太愛對方了,但卻不知道如何與對方相處,也得不到同質的反饋,兩人的溝通隔閡太大,理解的界線太遠了,愛無法輕易說出口,都是用彼此覺得對的方式去表達,但對方卻感受不到,這句話不僅是問著大姊,正是問著自己也問著世界,自己到底做錯了麼什麼,明明愛沒有問題,但為什麼彼此的關係卻出了問題了?
秀英奶奶給的愛太厚太重了,他總是愛別人比愛自己多,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對老公、對小孩總是無悔的付出,但一切的付出都得不到回報,反而對於別人來說,只有滿滿的壓力與責任,所以大家都逃走了,留下錯愕的自己。
我想「放手」也許是這個故事的課題,秀英奶奶對於過去的痛,他無法放手,而怪罪的人死了,他失去了可以怨懟的對象,拼命地尋找替代品,像是大女兒或是蔡阿姨,但到頭來才發現,就算有轉介的對象,他依然過得很痛苦,也造成了更多的仇恨,他才發現原來自己怨的對象,也許就是自己,唯有放手,才能放過所有人,包含與自己和解。
但我認為有時候在節奏的掌握上或有一些拖拍,或是不太理解的斷點,台詞在前半部也有一些「文學」,演員的情緒上也會有一種「再一顆可能會更好」的感覺,好像就差那麼一點點,情緒就會更完整,感情的連結就會更加深刻也更能從銀幕中穿透出來,對我來說稍顯可惜,因為許多鏡頭情緒對我來說都不太夠,導致無法累積,也許是我的領悟力不夠深刻,又或是我的人生事件沒有辦法有如此多的帶入感,但這部戲確實對於我來說,並沒有特別觸動的時刻。
但我很喜歡宛青與關鎮再海堤跳消波塊的那場戲,隨著兩人的腳步忽遠忽近,就像是彼此的關係,到了最後宛青提到自己的病情,才讓兩人緊緊地依靠在一起,隨著徐徐的浪聲與海風,兩人的腳步晃悠,從鏡頭裡,我能感受到滿滿的情感流動,飄忽的浪人也得脆弱,在脆弱的時候,有人扶著你,才得以靠岸的浪漫。
這也許就是台灣時代的一個切片,關於一個歷經滄桑的女人、關於一個傳統的家庭、關於一個壓抑愛的社會,那些說不出口的、來不及感受的,在這些故事中,都站在上帝的視角告訴觀眾了。
故事劇情:7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