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方面來看,《黑寡婦》都是一部「來得太晚」的電影,它因疫情太晚上映,它因早期被認為女性英雄作品市場有其侷限性而被擱置,等到終於開拍,故事時間點卻安排在《美國隊長 3:英雄內戰》與《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間一個短促的「小夾縫」;當正式上映後,《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則早已落幕,史嘉蕾喬韓森也確定和克里斯伊凡、小勞勃道尼走完合約一起畢業。《黑寡婦》既沒蹭到內戰事件的熱度,也因延檔而折損本該更喧騰的宣傳造勢效應,更遺憾的是,好不容易換來一次獨挑大樑,竟然就已經要把棒子「交接」出去。
但《黑寡婦》的「遲到」,反而讓它趕上以哈維溫斯坦為中心引爆點的後 MeToo 時代,首度在漫威宇宙晉升監製位置的史嘉蕾喬韓森也不諱言,《黑寡婦》正意在反映 Time's Up 運動與 MeToo 運動於近年的興起,她和導演凱特蕭蘭都同意,她們絕不能錯失發聲、對這議題予以回應的機會。於是《黑寡婦》裡的娜塔莎羅曼諾夫成為了形同受害女演員般的存在,而她肩負著解放其他更多受害者的重任。
若所有黑寡婦是遭受性侵犯的女演員,那麼拆散家人、強迫節育、洗腦培訓無數女性特工的紅房,則猶如好萊塢頂尖製片人辦公室裡的「試鏡沙發」,若《神力女超人 1984》一頭金髮的佩德羅帕斯卡都可以被錯認成諷刺唐納川普的角色,那麼將操控所有黑寡婦的雷溫斯頓視為對哈維溫斯坦的影射好像也沒什麼不行,溫斯頓剛好還是身材肥胖的老白男,形象上也貼近。有趣的是,後段喬韓森在溫斯頓的辦公室和溫斯頓有場單獨的對手戲,囂張的溫斯頓正在她耳邊說些「你奈我何?」之類的反派大話,那整個情境像極一位製片人在嗆被他騷擾的女演員:「我在這圈子呼風喚雨,叫再大聲也沒人聽得見啦!」但有備而來的女演員,早就把錄音筆藏在包包、準備當提告證據了。
藉黑寡婦的創傷回應 MeToo 的確是滿有意思的想法,執行得當,電影必然深具共鳴、強而有力,能與現實建立起絕佳的對話,但很可惜,《黑寡婦》是個 misfire。《黑寡婦》不太確定自己想要成為一部療傷電影還是復仇電影,當然,沒有道理這兩者不能共存,但《黑寡婦》無論在體現「療傷」和「復仇」方面,力道都很軟綿綿。最根本的問題出在,我們看不到、感受不到最關鍵的那個「痛」;是,我們有看到年幼的娜塔莎被迫和她已有真感情的「偽家庭」分離,有看到片頭的「一小段」受訓蒙太奇,但這些遠遠不夠,這短短幾分鐘不足以建構出讓觀眾感同身受的創傷,我們充其量只會覺得那是「喔,這個起源還滿酷的」「蒙太奇剪得還不錯炫」的小開場。
電影接下來做的事情是,先鋪陳一下娜塔莎在內戰後逃過政府的追捕,然後馬上就進入 family reunion 時間,花費整部電影超過一半以上的篇幅各別和其他「偽家庭」成員重聚。那黑寡婦(們)的創傷呢?你們的 family reunion 是會「聊到」這些過去沒錯,但只是用「聊」的終究是空談,根本毫無實際張力可言,何況你們「聊」的話題很多時候也和創傷無關,就只是在表達你們四人之間對承認親情是否為真的猶豫不決而已。「創傷」多麼痛、多麼令人揮之不去,你得實際演出來讓我們跟著戲走,我們才能有一個具體的概念。
如果電影直接從黑寡婦初識鷹眼、加入神盾局的時間點拍起,將殘酷的紅房受訓作為主軸完整演繹,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家庭元素如此一來可能就得移除,但反映 MeToo、逃離紅房、乃至於順便解放其他黑寡婦,這些劇情仍能以另種形式成立,這樣我們不僅有更多篇幅探索傷痕被烙下的過程,娜塔莎初次決心擺脫紅房掌控的時刻,我相信也會是一次對 MeToo 更響亮的回應。然而他們偏要讓《黑寡婦》成為漫威一貫的「中繼站」電影,在窄小的時間軸空檔塞入需要更多時間醞釀的角色旅途,而娜塔莎叛逃紅房的過程,則淪為僅僅幾秒鐘的閃回畫面,怎麼看都覺可惜。
正因「創傷」的概念沒有成功被建立,所以後面的復仇(或者要說是撫平傷口也行)也就沒能達到大快人心、或隨角色獲得平靜的效果。而復仇的方式,很大程度又與電影本身的諜報片體質密不可分,娜塔莎如何推翻紅房、解放其他黑寡婦,自然是作為娛樂電影的《黑寡婦》最大的看點。《黑寡婦》採取的作法,基本上是諜報片和劫盜片常見的方案:看似是在考量不周的前提下深入虎穴,但實際上是打算一邊執行任務、一邊逐步揭露主角們預留好幾手的計策。
這雖是傳統套路,但也是很彈性的套路,《不可能的任務》系列已經玩過好幾回,但每次都很有驚嘆連連的新鮮感,看到反派以逆轉不斷、出乎我們預料的形式落入陷阱,無疑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這是《黑寡婦》想要、也應該要做到的事情,但卻操作得不是很上手,它沒多花點心思去「玩弄」觀眾,很快就在一個很不高潮的時機點掀開自己的底牌,而那掀底牌的時機,正是前面提到的、娜塔莎與溫斯坦… 啊不是… 溫斯頓的對質戲。
那場對質是 meet your maker 的關鍵時刻 — 但如同這部電影泰半的時間 — 張力也頗為薄弱,其一主因在於,溫斯頓是個比往常的漫威反派還要更免洗的反派,這個角色的面目是很模糊的,模糊到幾乎僅止於意象般的存在,彷彿他的功用就只是拿來當作替代哈維溫斯坦的人形標靶。作為觀眾,我對他的理解就僅止是「壞人」,所以當他突然跟娜塔莎開始長篇大論,漫天大談他的理念、自我洗白他的罪孽,我只會覺得:唉呀,又到了反派交代劇情的演說時間了呢。
我大概能明白,反派面目的模糊化是刻意為之的,電影想多留時間給娜塔莎和他的家庭團聚時光,那既然如此,還不如就讓這個反派模糊到底,把他當作記憶裡某個抽象的夢魘就好,別讓他突然在最後那麼多話。這也是為何我會在前面質疑《黑寡婦》不太確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電影,它好像什麼都想包攬一點:我想談 MeToo、我想搞諜報、我想成為正統的漫威片、我想讓史嘉蕾喬韓森有個情感 closure、我還想暗示觀眾佛蘿倫絲普伊是二代黑寡婦,但每一項都做得不太及格。
如果拿掉解毒劑這個麥高芬,或者改用其他物件當作麥高芬,《黑寡婦》在回應 MeToo、貫徹諜報類型方面,或許會帶來更廣的創作多元性。在我來看,解毒劑這個東西只是個愚蠢的 lazy writing,目的是為方便推動追趕跑跳的情節、簡化黑寡婦們被操控的原因;為什麼這些黑寡婦就不能只是單純受到意識形態上的洗腦呢?這又不是做不到。如果設定她們只是意識形態被洗腦,那麼電影就更有戲了,也許紅房的黑寡婦會假裝自己是叛逃者去接近娜塔莎,也許葉蓮娜一開始就是想用這招博取娜塔莎信任,但直到她終於看清紅房的醜惡時,娜塔莎已先行發現妹妹是雙面間諜,接著兩人關係破裂,但葉蓮娜會想辦法彌補。
少了解毒劑,你還能設定其他黑寡婦不見得就想這麼乖乖被娜塔莎解放;就是因為這個解毒劑,使得紅房對所有黑寡婦的擺佈全被解釋成宛如「下咒」式的玩意兒,這讓所有黑寡婦、包含模仿大師在內的行為動機都變得太單向了,多沒意思啊!但沒了解毒劑,你就可以解釋有些黑寡婦其實也享受於握有權力、玩弄權力,就像有些女演員不見得是受害者,有些根本不排斥用肉體換取工作機會,不排斥用美色依附在位高權重的大製片大導演環環相扣、官官相護的勢力結構之內。娜塔莎也許會勸這些黑寡婦回頭是岸,但她們就是不肯,或者可能先耍欺敵戰術,假裝要棄暗投明,但殊不知娜塔莎早有防備,又反將她們一軍。真正的諜報片是要這樣子拍才對吧!?
我很愛佛蘿倫絲普伊,看膩喬韓森的我,期待度完全只放在普伊身上,不過她的實際表現並無預期中地突出,或許是因為主戲還不在她吧。《黑寡婦》裡真正的 scene-stealer 反而是「紅色守衛者」大衛哈柏,他好會演暖爸,但紅色守衛者的暖,和《怪奇物語》警長的暖又不太一樣,紅色守衛者是那種極力想討好子女、但卻不斷讓子女尷尬的 fun dad,喜劇成分偏多。比起日後由普伊獨挑大梁的《黑寡婦》,我更想看到大衛哈柏會有自己的個人電影,或者是專屬影集也好,愛死他了。
蜜拉喬娃薇琪的大女兒伊娃真的不錯,有顏值有演技,期待她接下來的另一部迪士尼電影《彼得潘與溫蒂》。
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按讚訂閱 : https://www.facebook.com/filmisland?ref_type=bookma
電影爽度:6
故事劇情:5
氣氛營造:5
演技表現:6
題材鮮度:4
故事劇情:5
氣氛營造:5
演技表現:6
題材鮮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