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呈現手法令觀眾產生彷彿世界只會照著主角計劃走的錯覺。人設是【很會演戲】,結果從頭到尾只看到很多假髮和妝容,真正的間諜怎麼可能不注意手勢和姿態?兩方國家頂級間諜部門怎麼可能真正相信一個有前科、沒有把柄的人?太多破綻、主角光環太大,少數只能等著主角慢慢演完劇本的電影。
劇情分析
1.Sasha Luss 演技無法勝任該角色。
個人觀影基本上不在乎演員外表,主要看演技能不能夠引人入勝,很可惜的,《安娜》辦不到。
好的演員能夠在沒有文字說明的情況下,舉手投足之間讓觀眾自然說明角色的性格,也就是人物設定。《安娜》一片則是 Anna 在片頭被 KGB 看上後,由 Alex 口頭說明她的人設:『很會演戲、反應機靈、很聰明』。讓我們來看看導演如何演繹這個人設:
『很會演戲』:換了假髮跟裝容,走路姿勢、動作習慣、眼神談吐完全沒改,"所以" 全世界沒人認得出來是同一人。
『反應機靈』:跟長官說話超會頂嘴、插嘴,而且都不會被討厭。
『很聰明』:可以把長官喜歡的書籍內容一字不漏背下來,用背書來表現聰明,真的 "很聰明" 。
2.主角成長背景很奇怪。
父親是軍官,母親身份無提及,女兒從小有出沒在軍官的社交場合,甚至合理推測棋藝精湛一事可能父母的社交圈會略知一二,結果一場車禍就導致家破人亡,有形、無形資產(例如人脈、房產、積蓄)都等於零,一點都給不了獨生女,也沒親朋好友願意扶養或協助,甚至沒人送主角到社福機構,放任軍官女兒去當妓女謀生。
3.一投履歷就被高層看上。
依照第二點推測,父親可能官位很低,社交上只能蹭熱度,不會理財甚至可能很會揮霍,但是,主角投了履歷的隔天就被高層看上,訓練完後甚至能夠直接見領導者,這種安排在中型公司都不可能了,KGB 這種國家級機構真的不會閒到跟新人哈啦。
除非主角父親官位很高,但這又說不通為何主角只能去賣淫。
4.間諜通常不會找帥哥美女。
我知道這是電影,大多觀眾是來看帥哥美女跳舞戰鬥的,只是真心認為顏質高的人很容易被認出來,絕對不是換頂假髮擦擦口紅眼影就判若兩人。
可以參考這部影片:Former KGB Spy Rates 9 Russian Spy Scenes In Movies | How Real Is It? 由前 KGB 間諜親自解說 《安娜》從 2:43 到 4:35,他在真實性上給了該片零分。
5.參雜不影響後續劇情的片段。
個人偏好看電影而非影集的主要原因是時間,能夠在2-3小時內(當然有少數特例,如《大象》、《魔戒》三部曲)完整欣賞一部起承轉合完整的創作。由於沒有時間說廢話,基本上出現的每一幕都有其必要性。
但《安娜》卻出現好幾幕後續被遺忘的片段,包含「跟法國女友的感情戲」、「毆打攝影師對主角偽裝的身份的影響」,而該增加說明的片段,如「適應被安排的新身分/職業(最好可以3秒變專業)」、「內心對兩個男主角的感覺轉變」、「男主角們如何放下戒心(還是間諜上床幾次就能完全互信?)」等,則略過不提。
6.為了動作戲而動作戲。
在殺了 KGB 的領導者後,如果目的是溜走,大可喬裝成軍人,跟著大隊跑到一半躲起來伺機而動,反正她都把情人留下了,不可能沒人知道領導是她殺的,如果是為了讓警報響起,趕走 CIA ,也不需要大開殺戒。鑽門縫的那一幕更扯,就這個小一個縫,十幾支槍上百發子彈,主角完全不躲也毫髮無傷。
此外,我懷疑電影中的 KGB 命令主角凡事用槍解決。殺人方法說多少有多少,毒藥、偽自殺、偽意外,沒靈感可以去看柯南,為何一把手槍用到底呢?1990年的俄羅斯沒有毒藥?
還是「咻咻砰砰!」跟煙火一樣,看了比較爽?
7.探討自由與自我
主角從頭到尾都在追求自由、渴望重生,雖然靠色誘泱泱大國諜報局高層取得信任、工作隨意發脾氣亂打人沒問題、用哭哭換諜報高層同情,最後還把把柄奉還,手法明顯可行性為零,但人家是主角欸,當然可以成功。
不過討論當時弱勢女性如何爭取自由,還有演戲演到失去自我,看不清俄羅斯娃娃最裡面的小女孩是誰,探討自由與自我的主題,還是值得嘉獎。
結語:
在這部之前已經很久沒看動作片了,但印象中的動作片也不會如此粗糙,連設定都有問題。
身為只看劇情、演技、拍攝手法、配樂,不在意長相的觀眾,似乎真的不適合這部片,越看越無聊,純粹有頭有尾把故事看完而已,心中一點激情與漣漪都無法產生。
話說這張海報其實是《后翼棄兵 The Queen’s Gambit》的宣傳照吧w
文章源發表於 Medium: 完整文章
故事劇情:3
氣氛營造:3
演技表現:3
題材鮮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