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很喜歡日本的軍事漫畫家小林源文的作品,他有一部名為「街道上的怪物」(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70670)當中的同名故事,描述二次大戰期間一輛在道路上阻擋德軍步兵團的蘇聯KV-1戰車。KV-1戰車乘載著四人,搭載76.2公厘砲,實為紮紮實實的戰爭機器,德軍步兵團花了兩天兩夜,在沒有空中優勢與武力支援的情況下,才將這個履帶脫落無法移動的KV-1戰車殲滅。故事是根據史實改編(https://www.gamez.com.tw/thread-380436-1-1.html),雖然史實故事的主角是比KV-1更強大的KV-2,但我們可以知道戰車的演進與其戰場上的地位,實為重要的戰爭機器。而這以少擊眾的故事,「怒火特攻隊」似乎相當巧合地將內容的蘇聯戰車替換成美軍M4雪曼戰車,在道路上以少擊眾的阻擋德軍,令本人在觀賞電影時相當興奮的地方。
以二戰戰車為主題的「怒火特攻隊」,確實透過冰冷色調的鏡頭,將接近二戰尾聲的1945年,真實又毫無保留的將戰爭的淒美感呈現出來。受戰亂影響的小鎮殘破不堪,原本美麗的歐洲大地卻始終濫爛地,戰爭中的機器、車輛、步兵等都將地面踏破,成為血腥又殘忍的泥濘。而與其他以步兵短兵相見、輕武器對抗的二戰電影,以戰車為主體的場景,當中的音效相當震撼。不論是各種砲彈飛越耳邊,或者砲彈彈開戰車裝甲的尖銳聲,電影製作團隊上也相當用心。而火光四射的場面,人體與戰車、子彈、兵器互相撞擊的畫面,實為將戰場上的殘酷與冷血的樣貌完全呈現,是個人認為「怒火特攻隊」讓人相當震撼的地方。另外,在「怒火特攻隊」中,我們隨著戰車緩慢的步調前進冷酷的戰場,因此電影整體的步調也隨之緩慢沉重,個人認為這並不是部節奏快速的戰爭片,而是透過戰車沉穩的腳步,看清這場殘酷的戰爭。
在二戰接近尾聲之際,雙方不論是盟軍或是德軍都開始厭倦了戰爭。個人認為,「怒火特攻隊」中的主角並非布萊德彼特飾演的「戰爸」,而是應該以羅根洛曼所飾演的菜鳥諾曼出發。諾曼被電影設定為沒戰場經驗的菜鳥文書兵,從一開始面對自己毫無概念的坦克內部,接著看到殘破又不全的屍體,又在戰場上看到自己痛苦的同胞,或者被同僚逼著掃射躺在地上的屍體,這樣如此震撼的景象都是導演利用諾曼的眼睛,將觀眾一步步踏入真實又殘酷的戰場世界。而導演與電影團隊所製造出的電影舞台空間,配置了一個菜鳥諾曼,如同觀眾每個人都是諾曼一樣,整個故事都是在講述著一個男孩,經過戰爭的洗禮與鍛鍊,成為一個男人。另外,電影當中講述的宗教暗喻也頗為潛移默化,同樣以諾曼出發,並且透過西亞李畢福「聖經」這個角色,讓原本宛如白紙的諾曼,透過一連串的事件,從「聖經」口中講出的聖經經文,慢慢的使諾曼轉變為一個名為「戰爭」信仰的信徒。諾曼在過程中體驗到痛苦,從不願開槍的菜鳥,轉變為罵著髒話詛咒敵人開著連發機槍的軍人,再到眾人在戰車中賜名「機器」,宛如教徒受洗並賜名。而觀眾們似乎一同進入了這個名為「戰爭」的宗教,相信不論如何都必須殘酷對待敵人,以保護自己的瘋狂舉動。確實悲哀,確實殘酷,確實反諷,且非常真實。
然而,在電影開頭,利用黑底白字的方式,說明了幾個重要的戰爭史解釋。第一,德國製造坦克的技術遠遠超越美國;第二,德國在戰爭尾聲時,因人力不足,所以開始動員國內不論男女老少都投入戰爭,以防止德國滅亡。電影當中確實講述了第二點,真實呈現在銀幕上的反差感、對比感也相當震撼,是有別於一般二戰題材電影;然而,針對第一點美軍德軍之間的戰車技術反差講述的明顯非常少。當中雖然有一台德國虎式戰車對抗四台雪曼戰車的場景,電影在開始的文字說明似乎有些累綴。回到電影本身的呈現手法,電影架設的舞台,實為戰爭後期的西部戰線,隨著盟軍朝德國本土推進,雙方嘗盡了死亡氣息,每個軍人對死亡已麻木,並且因為不知明日是否還存在的心態,而在態度上明顯非常消極。而電影當中的美軍亦是如此,在面對困獸之鬥的德國人,逐漸明顯看到殘忍的景象,而對這場戰爭的正當性產生質疑。雙方你來我往的戰鬥,盟軍在初期為了解放淪陷的歐洲而戰,但在後期已成為德軍如何保衛自己的家園而戰,在這個毫無對錯的戰場上,已淪為人性泯滅且為了保命而殺人,個人認為,道出血腥又殘酷的戰場,實為「怒火特攻隊」最主要的嚴肅議題。
回到電影的整體呈現,個人認為在取材上以「戰車」為主體的步調非常緩慢沉重,如同前述,觀眾透過菜鳥的眼睛慢慢踏入這個宛如地域的戰場。雖然電影不論在考究,與場景架設等製作技術上,有相當用心的製作與呈現(當中的虎式坦克還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一輛,從博物館裡開出來拍攝的)。但在講故事的手法上,明顯功力不足,個人認為電影的剪接,與鏡頭取景的運鏡上,是非常大的關鍵。故事片段與片段間的銜接上相當不流暢,而在取景上鏡頭變化較少,以至於不論在戰場橋段或者對話場景上顯得單調。然而,回顧導演大衛艾耶過去的電影作品,他雖然參與了相當多賣座電影的製作,但在真正擔任導演的電影僅為五部,他的電影的風格平淡,但在「怒火特攻隊」中透過戰爭的特殊化妝,與毫無保留的血腥畫面,真實將戰場的殘酷的確彌補了說故事流暢性上的不足。
整體而言,「怒火特攻隊」的二戰觀點以美國為主體,在二戰末期的舞台上,明顯拍攝出雙方疲於戰鬥的消極心理。而透過菜鳥諾曼的眼睛進入這人間煉獄中,個人想到2010年普立茲新聞獎,由丹佛郵報刊登的一連串照片,講述一名美國年輕人從從軍到前往伊拉克打仗的真實紀錄。我們隨著諾曼登上怒火號M4雪曼戰車,與這些將戰車當家的老鳥戰車兵們哈拉打屁,過程中歷經痛苦、成長,最後成為嶄新的戰爭機器,觀眾在最後至高鳥瞰戰後的畫面可以得知,不論是諾曼或者任何一位戰場上的軍人,在經過戰爭的千錘百鍊,最終只能成為一個殺人於麻木的殺手。個人認為電影嘗試將這部戰爭電影站在中立的立場呈現,加入了如最後個人認為諾曼在車底的重要橋段,利用真實殘忍的手法,對戰爭提出嚴肅的控訴。如同電影中布萊德彼特提到:「理想是和平,現實是殘酷」,戰爭的開始想必有其原因,理性的想法思考,是期望透過戰爭這種激烈的手段追求和平的生活,但現實的情況是殘酷的,回過頭想想,戰爭只會讓世人看到人性更醜陋又催敗的一面。
故事劇情:
劇情推陳非常平舖直述,而開頭便以戰車中的成員們互相打屁哈啦的橋段,道出這些駕駛著殺人機器的人們,心理狀態、對人生的態度與對戰爭的消極想法。他們隨興,看似軍紀渙散,對軍令冷眼看待,但卻是每個步兵團的救星與希望。他們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是因為他們駕駛著看似無敵的戰場兵器,也在這副鐵棺材中與車上成員們感情緊密。電影整體將戰爭中的暴力血腥毫無保留呈現,個人而言雖然畫面上,電影確實做到了震撼的效果,但在故事劇情的編排上,明顯流暢性不足,雖透過在過程中認識的女孩或者遇到的事物,嘗試製造戲劇的張力與深度,但卻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能點到為止,無法將觀眾們帶往更深一層的思考空間,個人認為是未來導演需要加強的地方。(6.5 / 10)
影像美學:
電影的畫面呈現、色調皆為陰暗的風格。白天場景多為陰天,環境營造多為爛泥巴地,呈現戰場上的骯髒與讓人難受的氣氛。而畫面的鏡頭以較溫和的非飽和色系,呈現二戰時期的老舊感,同時以美軍為主體的故事風格,呈現較硬派的作風。然而,拍攝運鏡上變化較為缺乏,在戰鬥的場景上,火炮與火炮、槍林彈雨之間的震撼力,透過音效與後製火光的方式的確讓人緊張又刺激,但在取景上缺乏新鮮感,畫面的構圖僅一般角度的拍攝,是個人認為較可惜的地方。(6.8 / 10)
電影配樂:
「怒火特攻隊」的電影配樂為Steven Price這位年輕的配樂家操刀,過去Steven的作品令個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地心引力」當中的「天宮」一曲。而在「怒火特攻隊」中,大量的人聲合唱與弦樂弦律,的確使電影畫面呈現相當具史詩氣氛,同時也將戰場的張力完全呈現。但美中不足的是,電影的剪接上並未出色,使得配樂無法在切合的時間點作出最佳表現,實為可惜之處。但就電影配樂本身而言,個人認為原聲帶整體完整性高且值得收藏。在營造淒美又無奈的末期戰爭氣氛十分合適,算是將電影畫面氣氛的營造上,算是最大的功臣。(7.2 / 10)
視覺特效:
「怒火特攻隊」的視覺特效上,個人相當喜愛敵我雙方正面交鋒火網的震撼感。子彈與砲彈掠過耳邊及眼前的音效,在電影當中變化相當多,而大量的火光,快速又真實且張力十足的將恐怖的戰場營造相當成功。不論是戰車受到炮彈擊中的紮實音效,以及砲彈撞擊裝甲後彈開或擊中的臨場感震撼力,都會讓喜愛戰爭片的觀眾感受相當興奮。而電影當中的戰場特殊化妝,也是在視覺的呈現上一大感官衝擊,不論是殘缺的屍塊或破損的人體,畫面上真實的呈現,是緊密與「殘酷戰場」的主題產生高度連結,是整部電影中令人讚嘆的地方。(7.0 / 10)
觀眾取向:(不計分)
喜愛布萊德彼特的觀眾,喜愛戰爭題材的觀眾(尤其是裝甲車輛的軍事迷),喜愛西亞李畢福的觀眾,喜愛感受戰爭聲光效果的觀眾
個人總評:6.9 / 10
電影預告片:
故事劇情:6
氣氛營造:7
演技表現:7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