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理解這部電影評價兩極的原因,拍攝過《令人討厭的松子一生》、《告白》的日本知名導演中島哲也,電影風格都十分強烈並富有節奏,這部《渴望》當然也不例外,從影像的拍攝剪接、搭配音樂與音效的組合,充滿夢境一般的拼貼混亂,時而純真聖潔、時而華麗瘋狂、時而血腥殘暴,絕對能夠激發觀眾對電影的全新想像。
但這並不是一部好消化的電影,原著小說採雙敘事主軸並行(前任刑警藤島追查下落不明的女兒加奈子,以及三年前國中生的「我」遭到霸凌),時序交錯呈現、微妙呼應的懸疑感,電影把它發揮到極致,時間和事件不斷被剪碎拼貼,甚至更混亂難解。
尤其是電影一開頭,若是沒有聚精會神的記下每個細節,即使到最後謎團逐漸浮現,記憶中殘留的依然是一片模糊,甚至讓我動了想再重看一次的念頭。
而更加令人反感的或許是劇情的發展,不管是角色的性格還是故事的走向,都是深沉的黑暗。
以《告白》的角色來比喻,不是像那種,痛失愛女的老師展開瘋狂復仇的悲恨黑暗;反而更像是原本那些殘酷冷血的黑暗少年犯,深刻挑戰普世道德價值觀的扭曲黑暗。
這種黑暗沒有明顯的前因後果,不是因為遭受了什麼傷害所以要以牙還牙報復,而是接近更病態的、無差別殺人犯之類的瘋狂黑暗。
你沒有辦法想像他們做出這些壞事的動機,沒有辦法理解是什麼恐怖的心靈讓他們可以做出這些殘忍的事情,並且毫無反省之意。
大多數人只會皺著眉頭否定這一切荒謬,咒罵這些罪犯「有病」,然後劃清界線、認定他們「非我族類」,完全不願意、也根本沒有必要去理解神經病的心理。
但《渴望》卻從這種神經病的角度出發,把觀眾拉進道德理性崩壞、惡夢般的世界,想讓你試著感受這些人心中的愛恨糾葛。
為什麼一下情深意重的說愛、一下又毫不留情的揮拳傷害?
為什麼對所有人都很溫柔、也都很殘酷?
為什麼要「用對方最想要的東西誘惑他,然後徹底的毀了那個人」?
為什麼想要親手將自己人生的幸福摧毀?
也許你看完電影後還是無法理解,這些充滿爭議性的道德衝擊。
而或許,關於這些在普世價值觀中標籤為扭曲病態的人們,也不需要道貌岸然的批判或是光明溫暖的感化。
不被了解有什麼關係,連自己最親近的家人也都完全不了解自己,何必期待這個冷漠又無趣的世界。
他們活在夢境般的世界,一切都很自由。
當所有人都爭著朝有溫暖太陽的天空努力飛翔時,他們只想跳下深淵墜落。
別人說這是墮落,但誰知道呢?也許他們心裡就享受著這種往下墜落所看到的景色。
故事劇情:6
氣氛營造:7
演技表現:7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