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Haneke是個很殘忍的作者。「風中殘燭」只是四個很簡單的字,他卻讓我們看到其中所有的心酸和痛苦,無法輕易從字面上去想像。
說實在話,我不知道怎麼下筆去寫這部片。常常覺得自己寫電影心得就像是在登山,用文字和定義站穩腳步,然後一步一腳印的爬。有些電影很容易就能看透土壤岩石的肌理紋路。有些電影比較困難,不同的曲徑都有迥異的風貌,卻也還有攻頂的可能。並不是沒看過Michael Haneke的作品,只是這部太特別,我以往對電影所能有的解讀方式幾乎無法奏效。三段幻象的例子很淺顯易懂,就像是爬山所遇到的美麗草原,一見豁然開朗。但是它又如此簡單,簡單到像是冰晶組成的大山,晶瑩剔透,鬼斧神工,可以看,卻很難爬。
還記得看完的當下,我 無法控制滿溢的情緒,從頭到尾就像心上缺了一塊,痛的止不住淚水。隔幾天騎車時想起片段,那份悲傷更為強烈。胸中鬱悶不叫出來無法紓解,叫完了更是崩潰。 Michael Haneke沒有在片中放太多戲劇性的元素,最多只有到人之常情。可是就是這個人之常情,一步步的侵蝕、禁錮著這對遲暮的愛侶。它是平凡人的平凡愛情故事,在創作者的眼中,變成是人生在世,最後和這個世界拔河的延長賽。漸漸地,慢慢地,我們連要走都走的那麼痛苦。強烈的普世價值,是震撼的來源,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不敢面對,甚至連想像都不願意的悽慘畫面。
其實我可以體會片中女兒的心情。從前恩愛的爸媽,如今竟然變成另一個樣。家境不是很寬裕嗎?自己不是很有成就嗎?人脈、資源這麼多,怎麼就這樣讓媽媽受苦,不能想想其他更有效 率的辦法讓她好過一點?女兒對母親的愛,讓她急著質問臨床照護、親力親為的父親。但站在老先生的角度,妳平常又不在家,妳怎麼有資格來質疑我的用心?「如果妳相信我跟妳一樣愛你媽媽,就別把我當成什麼都不會的笨蛋!」遠水救不了近火,遠親不如近鄰,最和善的反而是幫忙採買雜貨,又不會問太多細節的鄰居。誰想以病容示人,被眾人的關切淹沒,想暫時忘記自己生病都不能?誰想到處公開自己的不幸,討那些沒啥用處的拍,而不是讓人記得自家的幸福美滿?
而病人在看護的眼中, 完全是被「他者化」的熟齡嬰兒。被示範換紙尿布是種「不被當人看」的煎熬,被梳頭的戲更是恐怖至極!老太太驚恐萬分的面容,好像頭髮都要被連根拔起,沒想到梳完又被白目的看護補了一面鏡子,「看看妳有多漂亮!」是多大的深仇大恨,或是前世造了什麼孽,必須要這樣受苦?
除卻了這些外人,更根本的在於老夫老妻對彼此的愛。如果那對老夫妻沒有這麼相愛,或許也不用走的那麼痛苦。風中殘燭,燭苦,護燭人更苦,燭不捨護燭人之苦,護燭人又無法放下殘燭,兩方拉扯,一點一滴,彼此消磨到了極限。「拜託你,喝個水!不要逼我眼睜睜的看你渴死。」老先生的無力,老太太的厭世。以愛之名的行為,卻是命運對他們的凌遲。
於是又到了〈家後〉歌詞最後的矛盾:究竟是要讓你先走?還是讓我先走?不論怎麼選,都是苦。不選,也苦。這是苦諦中的愛別離苦。餐桌上突如其來的無常,是人生終場的起點。我們也跟著見證了人走到最後,那份無限的軟弱與無助。
我想到外婆躺在安養院時,雙手被綁住避免亂抓褥瘡鼻胃管的樣子。也想到外公躺在床上,無法正常言語的形貌。以及母親每次在探望完外公外婆,回到家都待在臥房裡,泣不成聲的景象。
然後我又想到Michael Haneke在第一幕耍弄的一招。正面遠景的音樂廳觀眾席,眾人魚貫入座、閒聊,轟轟的交談聲不絕於耳。我們的老夫妻也坐在這些觀眾其中,沒有特寫強調他們的存在,彷彿他們不是主角,只是某對碰巧來聽音樂的銀色夫妻。這招曾被用在《隱藏攝影機》的結尾,挑戰觀眾的觀察力之餘,象徵邪惡即隱藏在平凡之中。而 《愛.慕》的用法更像是《驚魂記》大樓窗戶的開場,觀眾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窗戶、一個故事,而我們今天碰巧看到他們而已。
我一直認為這是一種平凡的意象,我也很想說服自己,這些都是很一般、很平凡的事件,不需要太過大驚小怪。我終究還是失敗了。
單一場景,是為了營造被疾病軟禁的牢籠。定鏡長拍,是為了旁觀者能直視當事人的苦痛,在趨近自然反應的表演中製造強烈的穿透力。盡力抹除所有能被分析的戲劇性元素,是為了讓觀眾誠實面對。或許一部偉大的電影,不用大起大落的劇情,只要逼著我們面對那些我們不願面對的真相,這就夠了。
《漢內克的導演秘密》:「只要能拍片,我就不用心理醫生了。」 電影拍攝過程,也是創作者療傷淨化的旅程。人生難免痛苦,面對才能放下。Haneke的電影充滿著人的痛苦與黑暗,並不是因為他特別討厭人類,而是這是Haneke離苦得樂的方式,也是他想要觀眾熱愛生命的企圖。
後來想想,《愛.慕》在極為寫實的橋段之中,仍有一隻鴿子和三段幻象闡述老先生對老太太的心態與愛慕之情。自始至終,這個殘忍的創作者還是挺浪漫的。
故事劇情:10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10
題材鮮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