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篇文章
我這一輩子最後悔的事就是愛上了海。它讓我不能腳踏實地。
雙城故事

其他 十部影響《廣告狂人》的電影

2015-04-05 23:43:59



圖:《廣告狂人》劇照

以 1960年代的廣告業為背景、廣受好評的熱門電視劇《廣告狂人》(Mad Men)就要迎來它的最終季了,紐約的動態影像博物館 (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為此舉辦了一個展覽,除了展現《廣告狂人》的服裝、道具、美術設計之外,也播放了《廣告狂人》監製 / 編劇馬修韋納(Matthew Weiner)要求演員與拍攝組必須觀看的十部電影。以下是來自於電影網站Indiewire的完整片單,以及馬修韋納個人的講解:

 

《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

『這部電影之所以對於《廣告狂人》影響之大,是因為這部電影是在紐約拍攝的,也正是《廣告狂人》第一季的地點。雖然《北西北》比我們想要模仿的還要風格化,我們覺得影片中的低角鏡頭與現代感很符合我們想要的美觀。我曾經在南加州大學(USC)電影系很深度地研究此片,而且吸收了影片中「普通人捲入不同尋常事件」的劇情架構。還有必需要指出來的一點:由卡萊葛倫(Cary Grant)飾演的主角羅傑,他的身份設定就是個假扮別人身份的廣告人。』

 

《公寓春光》(The Apartment,1960)

 

『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還在電影學院,當時我徹底被這部電影的活力劇本以及影片中非常消極的男主角──傑克李蒙(Jack Lemmon)飾演的巴克斯特──給征服了。這絕對是那個時代的故事,呈現當時曼哈頓裡的普通小男人如何做出毫無底線的事來,也代表了我對於公司裡的政治遊戲與性別衝突的看法。它幾乎是不費力氣的將喜劇與悲劇情節結合在一起。』

 

《藍絲絨》(Blue Velvet,1987)

『里程碑一樣的傑作,這部作品對於我們那個年代的影響是絕對不能低估的。我在大學即將畢業時看了這部電影,之後不久就申請了電影學院。你很難將《藍絲絨》分類,它有犯罪懸疑,是黑色電影(film noir),又是黑色喜劇,最後還是個青少年轉大人(coming-of-age)電影,幾乎每換一個場景就換了一種類型。這是一部風格多元,擁有複雜心理元素的片子,它描述平凡世界的恐怖時又向媚俗的1950年代的致敬。』

 

《美女們》(Les Bonnes Femmes,1960)

 

『我第一次看《美女們》的時候是在電影學院,我與《廣告狂人》的美術執導分享了這部戲,因為它是在巴黎的街頭拍攝的,只加上一點點潤色,而這正是我們想要創造的。這個故事的主題也非常好,描述了四個無聊的職業女性因為她們的浪漫情結而誤入歧途。我最喜歡的一段──有點像是整個故事的後記──一位無名的女人直接望著鏡頭,直視著觀眾。』

 

《Patterns》(1956)

『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版(改編自1955年的電視劇場作品)是在中學的時候,當時我因為生病在家裡休息。編劇洛德瑟林(Rod Serling)寫出令人心寒的高潮戲,讓我無法忘記。我們常常回顧這部作品,試圖捕捉真實辦公室的生活,描述那種名聲與野心的衝突,以及在公司新舊交替,老一輩被迫靠邊站的心情。』

 

《Dear Heart》(1964)

『碰巧地看了這一部,終於讓我執筆《廣告狂人》首集的劇本。我被這部描寫當時對性的一種隨意態度的主流好萊塢電影給吸引住了。透過一位花心單身漢主角與一名保守的中年女人,影片以喜劇風格講述了一個道德故事。當主角葛倫福特(Glenn Ford)試著改變自己的生活,並且為一場無意義的感情負責時,我找到了《廣告狂人》故事的起點。』

 

《迷魂記》(Vertigo,1958)

 

『這一部當年上映的時候口碑不佳,而如今已成為影史上最偉大的影片。當我們要開拍第一季時,我還沒有看過《迷魂記》,不過在完成第一季之後終於找到機會補看它。我被這部電影的精美與神秘震撼,每一處細節都令我著迷。我記得當我看到攝影機特寫拍攝金露華(Kim Novak)頭髮的那一幕,當時我就在想,「這就是我們想要達到的」。《迷魂記》給我的感覺,就好像是在看著一個人的夢境。』

 

《單身漢聚會》(The Bachelor Party,1957)

『改編自1953年的電視劇場作品,這部戲讓編劇派迪查依夫斯基(Paddy Chayefsky)和導演狄爾柏特曼(Delbert Mann)再度合作,他們之前曾合作過奧斯卡最佳影片《馬蒂》(Marty,1955),那種痛苦的現實主義在《光棍俱樂部》裡也得到了延續。當時很流行這種描寫放浪形骸單身漢的作品,但是《單身漢聚會》去除了男性情誼的陳腔濫調,探討了男人之間的彼此忠誠與各自獨處的問題。』

 

《冷暖群芳》(The Best of Everything,1959)

 

『改編自1958年的暢銷小說,非常風格化、充滿大卡司,這一部成為《廣告狂人》首集的參考對象。雖然我覺得影片在感官上而言很炫目,故事很通俗劇,但是它赤裸裸刻劃了當時紐約都會女子的真實面,呈現職場女性的辦公室生活與要面對的感情的波瀾。就像那個時候的電影,《冷暖群芳》反映了現實──我們的角色一定有看過這一部戲,而且這一部戲一定也影響了這些角色對生活的期待。』

 

The Americanization of Emily》(1964)

 

『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還在電影學院,吸引我的是編劇派迪查依夫斯基附有節奏感的諷刺台詞,以及影片中的反戰情緒──這在二戰盟軍觀點來說是很少有的。影片中油腔滑調、花花公子主角查理(詹姆斯葛納 飾)被迫去當英雄的情節,影響了我們描述那個年代普遍男性的內心思想,以及那種對人生的荒謬感。』

 

原文報導:10 Movies Matthew Weiner Assigned As Required Viewing For The 'Mad Men' Cast & Crew

 

原文發表自痞客邦部落格《光與影》



廣告狂人 馬修韋納 北西北 公寓春光 藍絲絨 美女們 Patterns Dear Heart 迷魂記 單身漢聚會 冷暖群芳 The Americanization of Emily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