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篇文章

電影雜談一二 莫忘初衷

2015-06-22 20:00:40


連續假期,當然要不客氣地連續看電影。尋找快樂的十五種方法 (Hector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 、侏儸紀世界 (Jurassic World) 、捍衛任務 (John Wick) 。

於我,評論二字何其沉重;它代表一個身備相應知識、歷練、技術、胸襟的人,對某特定對象進行優劣分析、好壞比較。問題是沒有哪一種評論是客觀的,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點、不同歷練洗滌、不同情緒之下,對相同對象的評語都極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南轅北轍。試回想,我們所讀過的任何一本書,是不是總在不同的閱讀時空下,被我們讀出了不同的味道?

電影何嘗不是?

因此,個人對電影評論的看法是,它是個與評論對象電影關聯度不高的獨立創作;個人對目前許多網路影評的看法是,當中的絕大多數如果都稱為影評,我們會需要重新定義評論二字。

倘若我上述對評論的講法是可採用的,那會衍伸出另外的問題。其中之一是,評論的目的是什麼?

與其說是居高臨下地指導,更恰當的說法也許是平起平坐地反饋。一部需要額外說明的創作就不算是一部完整 (或成功) 的創作,所以一部作品所有該說的話都蘊含在作品裡面;但我們在所謂評論之中常不見應有的謙卑,單方面地落評價、下註腳,而作品於作品以外只剩沉默。電影界也有對創作與評論間價值衝突討論的作品,眼下想得起來的如料理鼠王 (Ratatouille) 、五星主廚快餐車 (Chef) 等。

反饋二字暗示互動,一部你會重刷的電影也許才具備評論的價值。一個半小時乃至於三四個小時的資訊快速流逝,真正看進心裡的有多少?往往在看第二次甚至更多次時,你才能慢慢進入編導的思維、進入剪輯運鏡的選項、進入配樂起伏的節奏。若說一刷是享受,那麼二三四五刷叫作浸淫吧?哈哈。

當然,個人的電影履歷會決定你的吸收速度,甚至是不是一刷就能進入反饋狀態。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樂趣的抹煞有時來自不善說故事的導演,有時來自於自己。「侏儸紀世界」給我的震撼,不下於二十餘年前首看「侏儸紀公園」;在我心目中後者才是永遠的經典,很大一部分來自童年的記憶。倘若現代小朋友先看了「世界」再看「公園」,心目中評價是否便與我不同?我們對一件事的看法常不能脫離先入為主,就像「駭客任務 (The Matrix) 」,有朋友指出這種點子並不能算原創,1982年的「創 (Tron) 」才能稱之為意識與電腦程式對抗的典範。

沒有誰對誰錯,立論點不同所得結論也不一樣 (抄襲與否大哉問,在此難以簡單論述) ,兩部同類型電影的好壞,既然不能不忽視時代科技侷限而比較之,又怎能純粹以先後順序或其他因素妄下斷語?

所以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沒有哪一部電影好或不好,只有喜歡或不喜歡;沒有評論,只有心得或感想。

而我「現在」所喜歡的電影,是故事說得好的電影。如一些過於藝術取向、並非說故事方式的作品,我就「不喜歡」。

說得好的故事不見得是說出前人所未曾說過。事實上到一定歲數之後,很少哪句人生格言不是陳腔濫調。把陳腔濫調包裝得老少咸宜,那是種真正的功力。很喜歡「侏儸紀世界」中,男主角訓練迅猛龍的片段;原來宇宙共同的語言是數學,而橫亙一億四千五百餘萬年的共同語言是尊重,在男主角眼神手勢的沉著堅定中、在迅猛龍齜牙列嘴之中、在情勢一觸即發隨時可能崩塌之中,尊重二字展現無窮張力,一路貫穿到底。另外亞洲科學家和主事者的辯論,最後那兩句:「相對於老鼠,貓就是怪獸;我們 (人類) 只是習慣了當貓。」點出了人類以科學之名的狂妄,也點出了通篇主題。

「捍衛任務」更是個把簡單故事說得好聽的好例子。對我來說,前二十分鐘的鋪陳堪稱全片精華,僅用了短短幾句側寫,就營造出窒息沉重、山雨欲來的氛圍,更寫出主角的過人能力。「他想離開,我給了他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作為條件......結果,他那天所埋葬的屍體,奠定了我們今日的地位。」看了頗有獨孤劍塚「長劍空利,群雄束手,不亦悲夫」那份遙想前人無敵的想像空間。又如原本打電話去罵人的老大,聽完原委自知理虧地嘟噥一聲,讓人忍俊不禁又足堪玩味,也讓後續的動作場面更具爆發力。

胡言亂語暫且到這。影評是把雙面刃,了解立論點之下讀影評,才能將影評與電影作適當切割,不影響自己看電影的趣味,也比較不會誤信或排斥評論。



侏儸紀世界 捍衛任務 尋找快樂的十五種方法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