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篇文章

導演 《爸媽不在家》陳哲藝的十年磨一劍

2015-08-03 01:07:52



2013年金馬獎奔騰半世紀來到了第五十屆,不只是中港台的巨星、華語影壇的巨擘在頒獎典禮當天回娘家齊聚一堂,為金馬半世紀的風華烙上承先啟後的印記;許多大師級導演也不約而同地在這一年推出作品角逐。

蔡明亮導演《郊遊》、王家衛導演《一代宗師》、賈樟柯導演《天注定》、杜琪峰導演《毒戰》,名單華麗至極,就算是作為觀眾的我似乎也感受到評審們的為難了。但是沒想到最後最佳影片頒給了新加坡的《爸媽不在家》,它也獲得了包含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女配角、最佳新導演共四項大獎。

 

陳哲藝,哪裡冒出來的小子?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有這個疑問。但是這位新加坡導演其實跟台灣頗有淵源。

 

他在領獎時曾提到過在創作路上影響他最多的就是台灣新電影,而侯孝賢、楊德昌、李安等導演的作品都曾提供了他最寶貴的創作養分。從新加坡電影學校畢業以後也曾來台灣的中影公司實習,擔任過林正盛導演《月光下,我記得》的助理導演。而就在《爸媽不在家》轟動金馬的前一年(2012),他來到了台灣參加第四屆的金馬電影學院,與幾位優秀的學員共同激盪創作出短片成果《我是男子漢》。

 

若從他過去作品來分析,更能了解《爸媽不在家》的驚人,並不是一天造成。陳哲藝在第一部長片《爸媽不在家》問世之前,已經拍攝短片近十年之久。最近有機會觀賞了他的幾部短片作品,也算是初步窺探了他的創作歷程。以下就按照這些短片年份的順序一一來爬梳陳哲藝的台下十年功。

 

《G-23》 ( 2005 )


圖片來源:www.todayonline.com

 

陳哲藝第一部短片作品,也是第一次參加坎城影展(非競賽單元)。充滿了王家衛的風格,以一位男子在電影院觀察周遭買票進場的觀眾進而分支出去的各線故事,不時出現的主角旁白、風格化的攝影、輻射的分線故事,有如《阿飛正傳》與《重慶森林》的混合再造。以大學生的作品來說製作算是很精良,看得出陳哲藝的野心已經萌芽。

 

《阿嬤》 ( Ah Ma, 2007 )


圖片來源:www.youth.sg

本片入圍坎城影展短片競賽,最後獲得Special Mention 特別提及獎。故事敘述因為阿嬤病危而紛紛聚首的大家族,每個家族成員都有各自的關卡以及對阿嬤的情感。儼然是短片版的《一一》,本片的最後也是以童真的無邪作為對死亡的另類解讀。雖礙於篇幅無法鉅細靡遺地描繪每一個角色,但是看似蜻蜓點水卻又不空洞,看得出陳哲藝關注在「人」身上的創作方式。

 

《霧》 ( Haze, 2008 )


圖片來源:www.substation.org

本片入圍柏林影展短片競賽。描寫一對年輕男女初嘗禁果的過程,「霧」既是批判政府無能處理新加坡霾害的困境,也是隱喻青少年對於「性」的朦朧感受。最後兩人一起在天台上看著籠罩這座城市的霧,但是對於剛剛才發生的事卻有不一樣的解讀,矛盾的情感就如同這片霧一樣蔓延開來。陳哲藝對於角色的掌握越趨精準但又不失溫度。

 

《Hotel 66》( 2010 )


圖片來源:nustudios.org

在我看來本片是陳哲藝想嘗試類型片的過渡期,跟他大部分作品的風格比較不同。把場景搬到了陳哲藝求學的英國,但演員還是亞洲人,還可以看到當年尚未大紅的溫昇豪。透過旅館空間發展出若即若離的男女感情,又有點瘋狂喜劇的意味,也是他的作品中劇情比較明顯的一部。

 

《燈塔》(暫譯)( Lighthouse, 2010 )


圖片來源:nustudios.org

本片完全採用外國場景、西方演員。故事敘述一位母親因為屢屢被男人拋棄,而負氣帶著三個同母異父的孩子開著車漫無目地旅行。母親對孩子說「我們要去看燈塔」,但燈塔所代表的又何嘗不是母親與孩子所想要尋找的救贖。母親因為自己的婚姻不美滿造成與孩子的隔閡越來越深,而孩子心中父親代表的形象也成了揮不去的疙瘩,甚至只能用名字稱呼父親這個角色,只因為他們不想忘記這個從來不記得的人。最後「停車 – 和解 – 踏上回家的路」讓我想起了《小太陽的願望》( Little Miss Sunshine, 2008 ),說起來《燈塔》似乎也算是家庭版的公路電影。比起《阿嬤》,本片的人物更覺有血有肉,當中透露的同情與感動,某種程度也預示了《爸媽不在家》的誕生。

 

 

從這些作品創作的脈絡就可以看出《爸媽不在家》的成功絕非僥倖,陳哲藝台下的十年功,從臨摹王家衛、楊德昌這些大師開始,再逐步建立自己的創作風格,短片的歷練也為日後的長片創作打下穩固的基石。相信《爸媽不在家》不會是陳哲藝曇花一現的燦爛,從今以後渴望見證未來大師的成長。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