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腦筋急轉彎】是一部拍給小孩看的電影,不如說是拍給已然長大的我們,導演兼編劇的彼得達克特(Pete Docter)巧妙的將心理學中的長期記憶、短期記憶、核心記憶、潛意識、思想、幻想、遺忘、回憶、夢境等等的理論,在【腦筋急轉彎】中一一形象化的建構出來,光這一點就該給予Pete Docter掌聲了。
Pete Docter曾利用【天外奇蹟】訴說時光對人帶來的改變與成長,電影開場那段卡爾(Carl)爺爺的無對白動人片段,至今仍然是影迷津津樂道的經典橋段,【腦筋急轉彎】則將故事聚焦在女主人公萊莉(Riley)的青春叛逆期,及樂樂(Joy)、憂憂(Sadness)、怒怒(Anger)、厭厭(Disgust)、驚驚(Fear)掌管的大腦,因為Riley的決定而掀起天翻地覆的一陣混亂的腦內小劇場。
※以下內容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Pete Docter的劇本構想非常妙,透過腦內與腦外兩條故事線,一條以11歲的Riley為視角,講述安德森(Anderson)一家從明尼蘇達州搬到舊金山後,Riley在適應新環境及進入青春期的狀況下的成長故事,另一條是以Joy和Sadness為主的故事線,敘述他們因為一場意外而離開大腦總部,必須在Riley完全失去所有情感之前趕回大腦總部的故事,兩條敘事線都是很簡單的故事,說出來毫無動人與吸引人之處,但是Pete Docter卻將故事說得十分動人。
Joy是Riley出生後第一個誕生在大腦中的情緒,那是Pete Docter給予誕生的喜悅,及得到父母疼愛的喜悅註解,爾後Anger、Disgust和Fear陸續加入,Joy認為每個情緒的誕生都能保護Riley在生活中不受到任何傷害,尤其自己更是大腦總部最重要的成員,也因此她不明白無法保護Riley的Sadness存在於大腦中的意義,Sadness又有喜歡碰觸記憶球的壞毛病,讓Joy非常苦惱,總是想方設法的讓她遠離記憶球,直到一次Joy阻止Sadness碰核心記憶球的過程中,一起被吸入了大腦深處,自此展開了類似公路電影的回歸大腦總部之旅。
在這過程中Joy和Sadness遇到了Riley童年幻想出來的玩伴小彬彬(Bing Bong),幻想出來的玩伴其實原因在於Anderson家僅有Riley一名小孩,在沒有兄弟姊妹的情況下,獨生子/女在童年會幻想一名玩伴,陪伴自己度過玩樂的孤獨時光,填滿童年遊玩時的內心空虛感,也因此都有屬於自己的Bing Bong,Riley甚至和Bing Bong創作了一首屬於Bing Bong的歌曲:「Who’s your friend who likes to play?Bing Bong, Bing Bong!」旋律像極卡通動畫【海棉寶寶】的主旋律,Bing Bong出場時正在蒐集(或是偷取)象徵Riley美好回憶的黃色記憶球,Riley已隨著時間長大,當然不會再回憶Bing Bong這名虛擬玩伴,Bing Bong只好透過Riley的美好回憶,獨自品嘗曾被Riley視為好玩伴、好朋友的回憶。
Bing Bong在電影中不僅是童年的象徵,更是過去美好時光的象徵,那首Bing Bong之歌,是驅動Bing Bong火箭拖車的唯一動力,也是讓Riley跟Bing Bong完成登陸月球約定的唯一方法,只是Riley不再想念Bing Bong,約定再也無法實現,Joy的出現正好給了Bing Bong希望,那是讓Riley能再和Bing Bong遊玩的希望,同時也是填補Bing Bong內心空虛的希望。
當Bing Bong決定犧牲自己,讓自己在遺忘之谷中被遺忘,那不僅僅是童年與純真的逝去,那更是童年美好時光的一去不復返,Bing Bong在遺忘之谷中逐漸被遺忘而化成粉塵的俯角鏡頭,更是用鏡頭就說出童年時光在人生中不過是渺小的一部分,我們會為了面對現在的現實而忘卻童年單純的快樂,因為長大後所要面對的世界複雜太多了,那是Pete Docter將對童年往事的哀悼,同時也是對童年消逝的不捨與懷念的心情,卻也同時投射在觀眾的共同經歷上,Bing Bong的消逝是成長的必然代價,這種「成長的代價」感性書寫,正是Pete Docter送給全世界那些已經失去Bing Bong影迷的珍貴禮物了,尤其最後那句「要代替我送Riley上月球」的話,更是象徵童年夢想無法實現的卑微與渺小。
Joy更是在跌落遺忘之谷後,才終於明白Sadness存在的必要,那也是象徵快樂情緒的Joy第一次崩潰大哭,那不應該是「快樂」情緒該有的反應,但這也是Pete Docter在電影中最附有人性情感的特別安排,不僅僅是Riley在電影最終成長,Joy也經歷了絕望後才明白Sadness的重要,Joy透過Sadness觸碰過的核心記憶球了解Riley內心壓抑的負面情感,必須透過Sadness釋放,藉此保護Riley的心靈平衡,也終於明白自己不是最能保護Riley的情緒,而是每一個情緒都是保護Riley在一生中不被外界傷害的重要成員,這是Joy的成長,而Joy的成長無疑帶動了Riley的成長。
而在大腦失去Joy的狀況下,Riley展現了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失去好朋友的情緒,甚至是無法好好打最愛的曲棍球、和新同學相處,情緒易怒又神經緊繃,從而導致她決定翹家,回到讓他熟悉又想念的明尼蘇達州,但是當Joy跟Sadness回大到腦總部之後,Joy把大腦控制權交到Sadness的手上,Riley從被Sadness碰觸過的記憶中體會到過去美好的記憶,可能會在她抵達明尼蘇達州的那一刻從此消失,她將再也無法獲得快樂的美好生活,因此她跳下巴士回家,在和父母擁抱的淚水中和解,那是在哭泣中釋放壓抑的情緒,哭完後收拾好情緒再重新出發,這是叛逆期中的成長過程,也是成長的代價。
電影另一項值得一提的是麥可吉亞奇諾(Michael Giacchino)在本片的配樂,Michael Giacchino承襲自己在【天外奇蹟】中的創作模式,以簡單的音符為主旋律,從電影開場輕盈的首支配樂〈Bundle of Joy〉以歡愉、感傷等不同的形式貫穿這部電影,讓觀眾在走出戲院後仍能哼出電影的主旋律。
Pete Docter透過生活經驗,從Joy的大哭、Bing Bong的消逝到Riley的猛然覺醒,一筆又一筆的勾勒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時必要的犧牲、抉擇的痛楚情感,在最終以寬容、理解和愛圓滿了這個簡單又動人的成長故事,使得簡單的故事變得不平凡,且充滿動人的能量,讓人憶起童年時光的單純美好,也同時讓人重新審視因為成長而逐漸消逝的每一份純真。
以上劇照由開眼電影網授權使用:
https://www.atmovies.com.tw/home/movie_homepage.html
更多Victor Liu影評:
https://victorstarmovies.blogspot.tw/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