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聽說桐島退社了》(2012)改編自日本作家朝井涼2010年的同名小說作品,這部小說作品亦曾經改編成為漫畫。電影版在日本囊括了不少獎項,例如第36屆日本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第34屆橫濱電影節獲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和「最佳新人」,因此而成為了話題之作,香港的觀眾則只能夠在早前的第3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觀賞。
由於來頭厲害的關係,筆者亦因此看了這齣電影。看完之後,對於突然的結局,初時感到空虛和一頭霧水,但慢慢回憶起劇情,細味咀嚼之後,發覺這部電影是很有意思,明白到為何會拿那麼多獎,又被人改編成漫畫。
寫實的校園故事
故事背景發生於一間高中,「校園明星」桐島這名男生在某天突然單方面退出了排球社,並從校園裡消失。一石擊起千重浪,產生了漣漪效應,引起校園裡的騷動。先劇透一點,其實桐島這個角色最終也沒有在電影裡出現過,電影的故事發展其實很簡單,只是圍繞著兩班與桐島有關係和無關係的同學。
《聽說桐島退社了》其中一個特別的地方是,導演偶爾使用了像荷里活電影《絕點緝凶(Vantage Point)》(2008)的敘事手法,從不同角色的角度作出發點,倒敘插敘並用,去講述同一段劇情,將不同的真相組合出一個立體的故事。劇情發展經常遊走於不同的角色,有時候讓人看得摸不著頭腦,找不到劇情的重點。但正正是這一點,顯示出製作團隊厲害的功力,在短短100分鐘的片長裡面,講述了13位高中生青春的眾生相。
甚麼是青春?
青春是由無數瑣碎的事情所組成,對於高中生來說,校園生活最深刻的部份,當然不是上過的課堂,而是課外活動和人際關係的互動。每件瑣碎的事情都是青春的印記,這正是電影所著墨的地方。故事的主角絕對不是桐島,而是那十多位主要的角色,桐島只是故事的骨幹。因為桐島的突然消失,桐島身邊的人開始發現自己的生活出了亂子,出現徨恐和迷惘。十多位的人物關係微妙並頗為複雜,再加上多線人物敘述,要清楚辨認到他們的面孔其實也很吃力。但有趣的是,你總會在戲中找到讀書時期自己的影子。
桐島的校花女友梨莎,不加入任何課外活動社團,每天習慣等待桐島練習完結,失去桐島讓她迷失了人生方向……
桐島的好友宏樹是棒球隊的成員,明明每天帶了棒球用品回校,但放學卻去了打藍球,等候桐島放學然後去補習,他並不是真正享受與女友的交往,只是抱著人有我有的心態,他一直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想法,欠缺人生目標……
桐島作為排球部部長,他的消失讓排球部大受打擊,輸掉比賽讓隊員互相怪責……
音樂部部長沢島暗戀宏樹,桐島的消失讓宏樹不再打籃球,間接改變了沢島每日到天台偷看宏樹的習慣,最終結束了暗戀專心樂團活動……
電影部的「宅男」前田不怕被別人取笑,與友人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本來與桐島毫無關係,但拍攝殭屍片的時候經常被那班桐島身邊的人阻撓到,與他們因此進行了交流……
羽球社的小霞不向別人展露自己真實的一面,為了融入女生團體,不得不隱瞞與男生拍拖的事實,在男友面前也隱瞞自己喜歡看喪屍電影的喜好……
在每個人心中也有一個桐島
青少年正處於身心變化的狂飆時期,心理素質未發展成熟,同時出現尋求獨立和反叛的心態。Piaget(1968)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青少年處於形式運思期(Period of Formal Operations) 的階段,開始具備邏輯思考與推理判斷的能力,有自己的看法,會判斷事物的好壞,選擇性地接受某些想法,但他們同時較容易出現自我中心和武斷的現象。
Erikson(1968)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指出青少年時期正處於自我認同(self-identity) 與自我混淆(self-confusion) 的發展階段,面臨著自我身份角色統整的危機。發展順利的話則自我觀念和目標明確,否則會容易感到孤獨、煩惱、悲觀、徬徨和迷失等,造成在生活適應上的困擾,甚至出現偏差行為。青少年階段是發展團體認同的階段,青少年與朋友的關係比家人更加密切,言行都受朋友影響,在團體中感受到的被瞭解和被接納,擴張了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經歷過青春暴風期階段的觀眾們,不難發現故事十分寫實,戲中大部份的角色也是迷失了自我,面臨自我認同的危機。在過渡至成年人的期間,青年人的社會地位不確定,因而缺乏安全感。「校園明星」桐島成為了眾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追隨的對象,一直維繫著這個系統的隱定。但桐島的消失對他們來說是正面的,因為能讓他們能夠及早面對現實和夢想的矛盾,以及自我和他我兩者之間的拉扯。在戲中熱愛某項運動的學生,為了學業最終也要面臨「退社」的現實。夢想破滅是最能夠為人帶來成長,有不少戲份的宏樹就是害怕失敗和錯敗,而不敢冒險去追求夢想。
社會制度的迷思
校園是社會的縮影,戲中的校園同樣充滿了階級和主流迷思。有參與課外活動的人比沒有參與課外活動的人「高級」,參與運動部的人亦比參與文化部的人「高級」。現實地,校花校草成為了校園內的明星,沒有成就的電影部「宅男」前田生活在校園的底層,長期被人恥笑。
當你看完了整齣戲,你會發現「最正常」的人其實是前田,為何能否拿到獎項是唯一量度社團活動的指標呢?由不拍攝老師安排的劇本開始,到結尾大罵桐島派的人才是奇怪的一群、企圖率領「殭屍」們「推翻」制度……他一直忠於自己的夢想,不理主流的目光,與整個制度對抗,但他同時明白現實的局限,讓宏樹感到無比慚愧。
究竟人所追求的是甚麼呢?你想當心靈空虛的上流人士,還是心靈富足的底層人士呢?《聽晚桐島退社了》很有深度,不單讓你反思青春的點滴,還帶領你去感受社會制度和主流價值觀的問題,難怪拿下了不少獎項。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