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篇文章

金馬 2015金馬影展 - 奈派克獎入圍作品(III)中港新勢力

2015-11-16 01:19:50


 

《同班同學》是香港導演彭浩翔的御用編劇陸以心首度執導的長片作品。

影不驚人死不休,開頭映入眼簾的女子高校生還以為本片是走校園小清新路線,沒想到馬上就開始談論援交、性愛,也為整部片的辛辣程度定調。除了議題之外,三點全露的養眼畫面也不少。其實我認為導演是有野心一反總是甜美的青春校園紀事,想要從更赤裸的角度去討論性對青少年成長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影響,但總覺得有一個很吸睛的開頭,後面的內容卻沒有相應的質量。

從三個好姐妹不同的視角出發,代表三種面對「性」不一樣的態度,以及對他們人際關係的影響。儘管切入的角度可以很有趣,不過除了尺度方面,其他想要著墨家庭背景、以及好友共同愛上的男人的部分就顯得雷聲大雨點小。最後經歷撕裂爭吵過後的傷痕,竟然只因為三人對一隻狗的情感,世界就可以太平如初,導演的觀點顯然沒有跟上裸露的程度大膽。

結尾三位少女玩起仙女棒像極了《海街日記》裡面也有的橋段,只不過變成了裸體版。

《同班同學》:https://www.goldenhorse.org.tw/film/programme/films/detail/1215?search_year=2015 

 

 

《告別》由中國女導演德格娜自編自導自演,將自己與癌逝父親的經歷搬上大銀幕。

改編自創作者親身經歷的作品不在少數,手法卻不盡相同,對題材自溺也好,曖昧保持距離也好,走的路不同但最終都要回到找尋觀者的認同。我當然不認為所謂的感同身受是必須要自己的生命經驗與銀幕上的故事雷同才能產生;舉個例子,《童年往事》的情節(改編自侯孝賢兒時故事)即使離我自己的成長經驗很遠,但影像所傳達的動人情懷還是能夠激起同感。

回到《告別》電影本身,導演用了一個很節制的手法拍出與父親的疏離感,不管是運鏡還是情節,一直處在彷彿表面的疏離下還有許多說不出的情緒。但是這股壓抑並沒有在最後戲劇性地爆發,反而是有種不矯飾的誠實,也是我喜歡的原因。誠實的地方在於她並不掩飾旅居國外讀書的自己與家庭、親人、文化(內蒙古出身、父親是大導演)之間的陌生,直到父親去世她還是沒有找到和解的路,並不會因為生命將逝所以就有虛假的大徹大悟。

德格娜對父親的理解與諒解也許還要從父親拍的電影或是已經為人母的身份中慢慢找尋,不過在《告別》當中已經看到了足以讓人認同的真摯。

《告別》:https://www.goldenhorse.org.tw/film/programme/films/detail/1211?search_year=2015 

 

 

最後一部《路邊野餐》入圍了今年金馬影評人費比西獎、奈派克獎、以及最佳新導演,是中國苗族的導演畢贛一鳴驚人之作。我不會說這是奈派克入圍的作品裡面最完美的一部,甚至相較之下有許多粗糙的地方,但本片在手法上的大膽嘗試以及導演另闢蹊徑的觀點都是華語電影中少有的驚豔。

老實說本片的前半段是讓我感到有點距離的,而且有種怪異感,只看到醫生兼職詩人的主角陳升在與同事老醫生、不合的兄弟、愛護的姪子之間有些因果不明顯的對手戲,還不時用畫外音穿插以陳升嗓音悠然誦出的詩歌,以及剪入乍看下不明所以的一些閃回鏡頭。但是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符號,卻都透過電影後半段的處理一個一個串起成為雋永的影像詩。

這個至關重要的處理,就是後段長達四十分鐘的長鏡頭。

不全然是無謂的炫技而已,也許很多人有誤解,我倒認為該思考的是導演為什麼選擇這種拍攝手法以及這個鏡頭為什麼被剪接在這個位置上?這也是我佩服畢贛的地方,這個神奇的長鏡頭模糊了現實與夢境的界線,並且透過存在這個鏡頭中的人物、物件、際遇等,連結呼應到了在電影前半段被認為破碎的情節,轉化成對妻子、家庭最深的思念。

就像《穆荷蘭大道》,《路邊野餐》這個長鏡頭中很多的情節、符號可以有萬種解釋,每次看都感覺有不同的發現,可以說它曖昧不清,但是絕對不會語焉不詳。不論把這些情節認為是現實還是虛幻,當你從影像中找到一個最能說服自己的道路,將片中的符號都串起來的時候,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巧思以及蘊含的情感。

「好像夢一樣」,這是主角陳升在長鏡頭將要結束的時候說的台詞。是啊,就像夢一樣,只能意會無法言傳,胡扯了這麼多,不如就進電影院看吧!

《路邊野餐》:https://www.goldenhorse.org.tw/film/programme/films/detail/1261?search_year=2015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