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意義上,將此片當成一般電影,都是錯誤決定。因為,他本來就不是一部電影。
這是英國BBC為夯劇《新世紀福爾摩斯》(Sherlock)所特別拍攝的特別篇(系列編號為第四季第0集),將會在元旦於電視上播映,世界其他地方則是以電影形式上映,因此BBC有規定只能於電影院上映一個月。
這種設定可以解答許多人看不懂、不習慣,下意識的認為是沒有結尾的爛片還拿訪談濫竽充數等各種問題。親愛的,那本來就不是給對影集沒有任何興趣與了解的人看的,如果你不喜歡,那只代表你不是目標客戶,就這樣而已。
故事的設定在影集《新世紀福爾摩斯》第三季結束時,將康乃迪克所飾演的福爾摩斯被遣送離境的飛機起飛後,福爾摩斯在飛機上進入「意識宮殿」所發生的事情。這邊有個很美妙的連結,「如果是在維多利亞那個年代,我會怎麼破這個案子?」從這個設定就可以看出對柯南道爾(《福爾摩斯》原作者)的致敬,因為《新世紀福爾摩斯》本來就是從《福爾摩斯》的延伸,把相似的故事加進現代的元素來「發生」以及「破案」,因此在電影裡又回到維多利亞時代,就像是把原本的延伸又做了一次延伸,而且精巧的套回原本的《福爾摩斯》,畫下一個完美的圓。
原始的《福爾摩斯》 是1895年出生的柯南道爾1878年到1907年之間的作品。本劇的設定則是在1890年代,劇中加入了女權運動的元素,在福爾摩斯的哥哥麥克洛夫意義深遠的說出「這是一場我們一定得輸的仗」中便可看出權力的覺醒以及對未來的預想,我甚至懷疑片中引人注目的新娘艾米莉亞瑞柯提(Emilia Ricoletti),是不是英國婦女參政權運動的墊基者Emmeline Pankhurst名字與意義上的變形。
事實上,在破案過程中的老舊教堂,當福爾摩斯說出女性權力影響與改變,而當所有人都拿下尖頭帽露出真面目,福爾摩斯順利破案時,我的眼框濕濕的。這是一場戲.艾米莉亞瑞柯提原本就是將死之人,可是這場戲給大眾的衝擊與恐懼以及對社會風氣的反省是不會因為艾米莉亞的死而失去的,看看那些教堂裡的群眾啊!她們每一個人,都是,也不是艾米莉亞。時間一直在轉,社會的改變是不會停止的,這場戲給了女權運動一個深刻又不明顯的力道。至於1980年的女權運動有沒有造成效果呢?電影也給了交代:當現代的華生罵完福爾摩斯決定回家時,說「我要帶瑪莉回家了!」,瑪莉哼的一聲,華生立刻改口說「瑪莉要帶我回家了!」,這當然是個笑點,不過背後的意涵也不難想像。
雖然比起以前,當前的女性權力已經獲得巨大的改善,但這是從17世紀開始的故人所努力到現在的成果,幾百年過去了,卻還不是非常的理想,現在的我們,還得加把勁才行啊。
至於對柯南道爾的致敬,除了劇情上的展現,美術上的表達也是不遺餘力,從擺設、牆上那幅奇妙的畫、對廚房的改造等,再再可以看出劇組對《新世紀福爾摩斯》的用心與對《福爾摩斯》的熱愛,從導演到編劇到美術到演員,全體上下對此電影的用心淺顯易見。這種熱忱的神秘展現,大概只有習慣他們作品與風格的觀眾,才有辦法理解這無法言語只能意會的巧妙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