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帝夫賈伯斯 Steve Jobs》(2015)|美|英
"God sent his only son on a suicide mission, but people like him because he made trees."
無雷影評
賈伯斯傳有什麼樣的魅力能讓人一拍再拍?難道他有如圖靈的煎熬般需要現代替其伸張,又或者他能拍成一場三國時代的草人借箭,甚至是日軍偷襲珍珠港讓麥可貝狂轟濫炸?上帝派了他唯一的兒子下凡執行自殺任務,然而世人仍然愛他因為他創造了萬物,賈伯斯做了什麼,讓世人選擇不拍比爾蓋茲而是賈伯斯?當然你會說比爾蓋茲還沒死,但馬克祖格柏也還沒,還年輕地很呢。
三種詮釋,兩種紀錄,是目前市面上呈現賈伯斯的現有途徑,然而閱聽人們尋找的是什麼樣的救命草,以至於追求任何一種既仔賈伯斯相關的文書影視,我們想看見什麼?我們想獲得什麼?難道說,他的存在真是能讓世人永遠紀念,讓我們對他永不該忘卻的人類傳奇?
假設抽離他每每振奮人心的精采演說,抽離那總是讓消費者驚訝並且抱持懷疑,最終難以抗拒鍾情愛上的蘋果產品,那會是什麼樣的賈伯斯。於是我問,丹尼鮑伊看見了,且又想帶給觀眾什麼樣的賈伯斯。
很顯然的,人們口中的神話並非丹尼鮑伊要的,相反的,他並不在意該如何寫實呈現賈伯斯的過去。這不是一本該擺在商業期刊架上的傳記書,反而應該擺在雕刻藝術展裡,讓參觀展覽的觀眾不禁歪頭斜腦,試圖踏入雕刻家的心境,了解那既不像動物也不像風景的神祕藝術品。同時就如蘋果產品一樣,總是令人不解,也總是令人愛不釋手的藝術品。
怎麼可能每次發表會前,仇人們,或者該說賈伯斯畢生唯一的幾位真正好友們,都會來到後台和他來上好幾回的激烈爭辯,發表會前的後台記事可能只是丹尼鮑伊的手段,將我們已知的畫面修剪斷出電影之中,那使人性掙扎感性與理性並存的爭吵讓人看不清對錯,我們在任何一幕心中總會偷偷有個小結論,很好賈伯斯你真是個混蛋,但當他走向舞台淋浴在閃光燈之下時,這樣的結論再度被我們已知的那位賈伯斯給征服,好吧他其實也沒那麼混蛋。
就如同上帝派出他的獨子,執行了自殺任務。但人們依然愛他,因為他造了萬物。
難道說電影在推崇賈伯斯是如同上帝之子般的存在,又或者我們該給所有天才們特權,因為他們造了萬物,即便他們是個白目?
在最後一幕,電影中的最後一場發表,第一次真正給了賈伯斯站在舞台上接受閃光燈洗禮的畫面,那也是最長的一次,賈伯斯閉上嘴,微笑著,將專注的目光投向不是消費者或觀眾的一次。到了這一刻收尾我才終於將頭腦擺正,站在那雕刻品前鬆了一口氣。
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我們愛蘋果產品,即便它插槽很少、它系統封閉、它價格昂貴、它刻意更改我們的使用習慣、它難以客製化、它無法自行拆組,它它它它它它……即便它怎樣怎樣,還是獨樹一格令消費者鍾情。賈伯斯了解這個道理,他堅持這是一件藝術品而非單純的3C產品,他堅持瑕不掩瑜,他堅持購買者們要的是買下它時的快樂,他知道我們可以愛著它同時包容著眾多缺點。
那就好比我們深愛著某人,也愛著他的缺陷。
也好比身邊某位重要朋友,最白目也最重要。
繞到這件雕刻品的背後,果然不出所料。賈伯斯即便深知這樣的道理,自己反而無法貫徹而行,研發出來的產品必須最終也必然完成了他的理念,自己卻始終無法成為那樣的人。
賈伯斯有缺點,好多人恨它,光是每次價格都訂很貴這點就夠讓人恨之入骨,但觀眾們依舊給予它最大值的閃光燈,只因我們深知它創造了萬物,即便上帝派了獨子執行了自殺任務。若要說教一下,或許它正殷切告訴著我們,莫因重要的他做了一件錯事,而忘記他與你曾一同做過的所有好事。
電影這麼說了,故事這麼說了,賈伯斯卻始終辦不到,他藉口放眼未來不拘泥過去,事實他是個渾蛋無法當個天才同時當個溫柔的好人。
"It's not binary. You can be decent and gifted at the same time."
即便好人與天才兩者不是衝突的二元論。
這也是為何丹尼鮑伊讓這雕刻品停止在1998年iMac推出那場發表會的原因。
他的目光終於改變,從舞台下被閃光燈淹沒的人海裡,轉移到第一次站到後台,看著他背影的小女孩。不論LISA計畫的來由究竟是哪個版本,也不論最終他是否說了個白色謊言,至少,那斷斷續續出現的美好片段,都代表著賈伯斯人生真正開始的第一秒鐘。
"It wasn't a computer, it was a sculpture!"
「那不是台電腦,是一件雕刻!」
這麼明顯,為何我從未看見?其實他人的理念並非與你相左,只是方式有些不同。
延伸閱讀
非常好看
由壕g的黑白共單元貼上了 2016年1月24日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