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商業機制下的台灣市場,好電影搶票房,何錯之有?
或許是因昨天,有國片告急警告的言論與新聞,鋪天蓋地式的出來,讓身為電影愛好者的我,不得不秉持著良心,來說一些關於我這個年假的看過的電影,稍微做一番評比與討論「票房告急說」,舉凡國片三部曲(《神廚》、《人生按個讚》、《大尾鱸鰻2》)、漫威英雄片(不用懷疑,就是《惡棍英雄:死侍》!)、有啟發劇情片(《單身啪啪啪》、《年輕氣盛》、《丹麥女孩》)、嘲諷片(除了DeadPool,當然就是《八惡人》了!)還是動畫片(《恐龍當家》),我想這算是一個相當多元的年假片單選擇了,雖然還有一些待看(《老師與流浪貓》、《傲慢與偏見與殭屍》等),但我想足以來看看這多元的台灣社會,在選擇電影的愛好上,是發生改變了?還是已經厭倦某些類型了?容我一一道來......
首先,談談這次賀歲檔國片三部曲與其他片的競合關係,就不得不說到票房......三部加起來還不到DeadPool的1/3,我想新聞不止是想找新聞發,還帶來了一些警訊,因為三部國片的水平,只能說是「不及格但未死當」,觀眾對於從近三年來國片賀歲檔的類型,幾乎是已經直接認定就是「豬哥亮的片」、「搞笑片」、「親情片」還有「一定有賀歲的元素」等既定印象了,因此許多製作團隊都想要再依循這個邏輯,去推演這次的賀歲檔,但卻不知道觀眾的胃口是容易被養大的!反觀外片就提共了很多元的選擇......
舉些實際的例子,《大尾鱸鰻2》這部片其實當初在第一集的時候,評論就已經趨近兩極了,用的哏都很本土味但缺乏創新,不過故事線倒是還在一定水準,反觀到今年的第二集,還是集結了許多用過的本土電影哏,加上一些嘲諷與煽情裸露,讓這部電影很難闔家觀賞之外,也無法善用豬哥亮這位每部片都破億的票房巨星,實屬可惜;《人生按個讚》則是沒有太多的電影感,也看不出是電影規格,但是故事的體裁是滿難得的,也難得在特效上面花了一番功夫,但是失足的地方實在太多,不論是劇本還是技術,都有待加強;而《神廚》算是三部當中,我比較喜歡的體材,雖說一些技術層面還很生澀,但主打親情與料理元素,以及一些情緒還不錯的片段,會容易讓人投入,但可惜的是,整部片的水平不一,前面進不去就不用說後面多好了......
另外,三部國片有一個共通的致命缺點,就是比較難以「闔家觀賞」,《大尾鱸鰻2》以及《人生按個讚》都不是普遍級的尺度,難以讓有小孩的家庭觀看,而《神廚》雖然為普遍級,卻也少了讓孩子或是家長想拉家人一起進戲院的吸引力,我想可能是發行商對於目標觀眾群的評斷,還是沿用歷年賀歲檔的標準,這個警訊,我覺得才是這次需要看到的一環,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國片「多元」與「品質」,不然做再好的行銷,也就只是像前幾年只有某些檔期曇花一現,到今年就不管用了......但我並不是全盤否定國片,因為還是有優質的國片再持續耕作,只是很多時候在資金、檔期、行銷等環節無法到位,也是功虧一簣!
好了,該是來看看這部《惡棍英雄:死侍》是如何兩天破億、票房高過三部國片總和三倍之多的......
在我前一篇關於DeadPool的影評就有談到,從2015年的暑假就持續炒作到上映年的各種預告與噱頭,是這部電影成功的一半,而這種手法,也是美商慣用的手法,在上映前的後製階段,有計畫性的放出片花與預告,長達半年到八個月的時間養觀眾的胃口,上映前更是特別來台灣做亞洲首映宣傳,雖然說這都跟「錢」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在這之間,電影的本質是很吸引人的,除了反英雄的類型外,宣傳與行銷的手法以及拍攝製作上的規格雖然在美商的標準來說,大概只有中上,但在我們眼中卻是一種又愛又恨的狀態,我們難道不能因地制宜地走出有台灣特色的電影嗎?當別人拍片已經從實驗、規格、產品到產業時,我們如果依舊把一些舊的當作準則或是先進的概念,那國片除了志向想贏以外,在許多方面依舊還是輸,但輸也要輸得有價值有反思,而不是強求觀眾,不然依舊只能夠看著DeadPool趴在餐桌上爽爽撈票房......
小結一下,當我們面對完整體系與專業水準較高的片源挑戰,就像是到了現代還用神風特攻隊,開去撞最新型的航空母艦,自己死但別人會痛會癢但繼續撈,我覺得在目前國片,抑或是華語片的環境,容易一點點好就無限擴大,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利的,不是只靠政府與時下環境,當環境改變不了時,先改變自己的體質吧......如果持續守著一些泥古不化、沒有進步動力的規則繼續拍電影,不能說是熱情燃燒、咬牙苦撐、為夢想搏鬥、共挺時艱.....因為國內外(國內雖少,但還是有一群持續想讓這個產業持續向上的有志先驅)成功的許多案例都明擺在眼前為何不效法呢?即便很大的原因是錢,但有沒有想過為何談不到投資呢?為何錢投下去不能回本呢?期待我們在"義氣"之下,能夠越來越"視利"一點!與國片以及喜愛電影的人共勉之!
個人部落格:https://fjr0829.blogspot.tw/
(圖片來源:Photowa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