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篇文章

影評 1《巴黎野玫瑰》激情熱愛過後銘記於心的體溫

2016-05-28 23:56:36


《巴黎野玫瑰》法語原片名《37°2 le matin》,字面意思是早晨37°2,早晨表示一天的開始,曙光初露天際,萬物充滿生命力,電影中也有幾處呼應片名的美麗境頭,傳達了作者對愛情、藝術及生命哲學的想法;37°2是看起來要發燒但是其實算正常的體溫,有人說這是”愛”發酵的溫度,的確,當一個人因愛慾心跳加速、陷入激情時,血脈噴張、身體發紅發燙,此時體溫可能逼近37°2,你渾身是勁,充滿期盼,焦躁不安,一刻也靜不下來,37°2 le matin正是片中貝蒂與佐格兩人的愛情景像。導演讓.雅克.貝奈克斯1981年的《歌劇紅伶》片中聲樂、插曲和情節的搭配就已讓我餘韻猶存,本片更發揚此特色,將音樂和角色人物的心理狀態詮釋的臻於完美,音樂由愛情作曲天才蓋布瑞·雅德(Gabriel Yared )操刀是主因,受高達(Jean-Luc Godard)啟發的他,擅長再現出劇本中角色的心聲,本片女主角貝翠斯黛樂的表現,配合著音樂,給我的帶來的心靈衝擊更甚《夏日之戀》中的珍妮摩露,而片中愛情詮釋的角度、生命哲學加上配樂,對我而言另具特殊意義,是一輩子的經典。

影片片頭是一段電影中不多見的性愛場面,不同一般唯美的床戲,是真的看了會讓人撩動性慾的鏡頭,仔細看男女的動作,會發現女方下盤擺動的較男方積極的多,男方的表現反而像死魚,這諭示著女方目前擁有比男方更自由的靈魂,男方像被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隨著劇情,我們發現到貝蒂與佐格這對情人似乎有著不同價值觀,佐格為了生存在社會上,也為了保住這份愛情,服膺於體制,對老闆無理的要求卑躬屈膝,然而貝蒂卻不同,勇於反抗不順心的事。”如果你沒有讓我感覺敬佩的事情,要我如何愛你?”、”你為何對任何事情都如此順從,不懂得在該反抗時反抗?”,對一個男人來說,由深愛的女人口中聽到這些話時,這個話語力量足以顛覆既有的價值觀,足以重新省視自己面對生活的態度,其實,我認為佐格本有這種不拘的靈魂,只是欠缺甦醒的引針,貝蒂剛開始會愛上他是因為感受到他具有和自己類似的自由靈魂,接著對他隨波逐流的保守態度失望,後又從他過去隨心所著的書中,發現她沒看錯人的證據,與其說是看到他的才能,不如說是從文字中看到和自己類似的共鳴點,從此讓她毫不猶疑的愛上他。貝蒂會在情緒失控時歇斯底里的將一切看不順的東西往外丟,佐格幾乎只是淡定的在一旁看著,不會被瘋狂的舉動影響而感到驚慌,這是他內心也住著”狂”的證明,不光只是一種愛的包容,他們一個外顯一個內斂,一個是無法控制的隨處而發,一個是看準時機蓄勢待發。一把火把屋子燒了,還不忘把重要的東西先拿出來,燒的昰真正的垃圾,用油漆潑老闆的車子,這些舉動看起來瘋狂,但卻有思考清晰的一面,且最後的結果是讓兩人免於受到壓榨,她到底是瘋了還是其實才是最正常的,37°2的體溫告訴我們她的人生哲理。

貝蒂想要讓世人感受到佐格的文章,除了能藉此證明佐格的才華,更重要的是這些文章中,有著跟她一樣的靈魂存在,只是被遺失被忽略了,她想逐字打出來提供給出版商,一開始怎麼打都有錯字,一有錯字就重打,深怕瑕疵成為被出版商退回的藉口,這隱喻著藝術家的態度,有時有某種偏執、要求完美,深怕作品不被理解,然而,這種作品沒有被出版商接受,或許是作品本身不夠有價值,但更有可能是不具商業性,因為,自由的靈魂與規格化、體制化的社會格格不入,無形中已被社會同化、框限的人們無法理解感受到自由的文字、行為,多數人感受到的只有瘋狂。

導演並不打算塑造一種環境給相對特殊的兩人發揮,並不打算告訴我們浪漫就是超越現實的天真,他反而安排幾個人物,讓觀眾了解,渴望心靈自由的人比比皆是,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藝術家,也皆有可能如《崩壞人生》中的傑克·葛倫霍,在情緒被社會壓抑到無處可洩時,有了拆掉一切既有東西的慾望,因此,片中安排了通達人情的警察、瘋狂破壞床的回收員、朋友的花癡太太、被綁架還很高興的員工,而這些脫離一板一眼社會下的人物,也成為了片中的喜劇元素,更讓貝蒂早前歇斯底里的行為得以被理解。

貝翠斯黛樂將貝蒂這個角色詮釋得很好,由她真實人生的遭遇看來,貝蒂根本是她的投影,任性、率真、俏皮、不屈服於不合理、惹人憐愛的個人魅力及美麗的軀體、會徹夜詳讀你寫的文章、會在你不注意時打掃家裡、會在值得慶祝時幫你準備豐富的驚喜,你唯一要注意的是她隨時會爆發的狂,像她這種女性,若愛上了,有經驗過的朋友,應該能體會那種甘願把繁星、草原都送給她的心情,在拘束的世界裡,她的內心平靜不了,每個月如經期般總易來次騷動,她也想要平靜,本來期盼投稿能有所回應,但是失敗,她也沒有像佐格一樣能把情緒轉化成文字的能力,後來只能將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誕生將撫平她的騷動不安,然而,她始終與孩子無緣。”為何我想要的東西總是被破壞”,貝蒂對人生的希望直到說出這句話始幻滅,邁入崩潰。


尚雨果安格拉則完全表達出愛上這種女人的心情,將咖哩塗臉上,要狂我陪你一起狂,我能體會妳的心。佐格並非為愛情改變自己的價值觀,看到貝蒂的自由奔放,反而受鼓舞似的將自己壓抑已久的情緒重新挖掘出來,因此他可以跑去威脅出版商要他撤告救貝蒂、可以扮女裝去搶錢,兩者不同的昰,前者仍在理性範圍,像個對抗體制的革命家,後者,則是在因驚惶而失去理性的邊緣。佐格首次能再次動筆熬夜寫作是在貝蒂倒頭熟睡,他倍感孤寂時,先前兩人去中國餐廳,代表想在另一個文化找尋自由,而吸毒則是一種渴求解放的方式,這些都是輔助,能文思泉湧的主因,是曾經享受過狂愛幸福後再次面臨的孤寂感,及一個精神謬思的存在,貝蒂迷失後,這份感覺更強烈,促使他寫出更動人的藝術品。

套用《奧菲的遺言》,”藝術家是不會死亡的”, 因為他們總能以不同的方式找到一個讓自由靈魂永存的地方,鋼琴的蓋子關上等於死亡(默認不合理),只有打開(自由表達)才有它存在的意義,即奏出永恆的藝術。兩個自由的靈魂,能在朋友母親過世時彈奏不合宜但美妙的琴聲,除了表達雙方靈魂自由奔放的契合度,也暗示著為何不能以快樂來面對死亡。在貝蒂崩潰後,佐格試圖極端的用滿滿的金錢來喚回她迷網的靈魂,但那不是她要的,錢無法改變她面臨的困境,無法成為她自由靈魂的寄託。

十誡的第二戒是勿妄稱耶和華,導演藉由貝蒂必然的死亡,來暗批扮演上帝,主觀妄下定論判人命運的醫生及迂腐不近人情的醫療體系,佐格變裝潛入除了掩人耳目,也能在心理上安慰自己是另一個人所為,殺了她除了是最深的愛情表示,也是在這個拘束的世界下,無可奈何的解放方式,這種心情也能在《愛慕》、《快樂告別的方法》等片中體會。片尾佐格看見朋友和其花癡妻子感情不睦,呼應片頭價值觀不同的爭吵,也說明看似完美的情人都有一個問題,至於是不是問題則端看自己怎麼想,你可以選擇理解融入,也可以選擇你過你的、我過我的,彼此相敬如賓,然而,後者則往往又造就了孤單的靈魂,花癡非花癡,只是因為寂寞。

貓具備嬌狂和令人憐愛的特質,就如有這種特質的貝蒂,”狂”的是自由,帶你走向心靈渴望的世界,欲罷不能,”憐”則讓你愛不釋手,讓你感受世界上最幸福的滋味,佐格於這個世界的心已死,只留下皮囊,藉由貓來幻想與貝蒂對話,並在紙上紀錄著他和貝蒂的存在,只有在紙上的自由國度,兩人可以共同幸福的過日子。本片故意用讓人舒適的柔色調來對比不舒適的瘋狂,讓人處在羨慕這種愛情根畏懼這種愛情的矛盾之中,看完後多數人會有共同的感覺,即這部電影的人物好像發瘋了,然而這不正證明我們已經在無形中被規範拘束了,我們趨向穩定,懼怕狂亂,但一不小心也丟了自由,貝蒂脫序的行為雖然有點超現實,但或許唯有如此,產生出的反思浪潮才夠巨大。

實際評分: 9.0


電影爽度:9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9

玫瑰 巴黎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暗‧影‧星河
2016-06-03 00:42:52

經典3小時導演版重映實在造福廣大影迷。裡面對於愛、死亡與生命的討論華美又深刻。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