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克勞倫斯]的文章:


  這次要介紹的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最新作品《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這是改變二次大戰結果的關鍵行動,也是塑造現今世界的決定性事件之一。當數十萬名英軍與盟軍被敵人的武力團團包圍,他們的背後只有冰冷的大海,而敵軍正從四方進逼,隨時可以一舉殲滅盟軍。敵軍利用大規模空襲的方式攻擊海灘上無處可躲、彈盡援絕的盟軍。為此,英國下令出動各式大小船隻,冒著猛烈的戰火,出發拯救盟軍。希望是他們唯一的武器,存活就是勝利。   雖然說「敦克爾克撤退」是一場既定的歷史行動,諾蘭依舊展現他優異的劇本調度,不僅用陸、海、空三個面相全面的去建構這場撤退行動,更巧妙的交錯三個空間尺度週、日、時的時間尺度和次序,從每一個角度設身處地的用「眼神」和「所見」去還原敦克爾克戰場的樣貌,像掃雷艦的空戰,就能有戰機、民船和水中的士兵三種視角。在竭盡所能讓觀眾身歷其境的同時,三維的視角帶來的時序交錯不只是諾蘭擅長的非線性敘事,也調和了三線長短各異的時間尺度,讓整個行動更為緊湊。逐漸匯聚三條線的同時將所有的電影能量灌注在其中一次的救援,呈現最飽滿的情感渲染力,又能達到「以一喻眾」的效果,更免去了重覆帶來的尷尬...
《敦克爾克大行動》殘酷輝煌的一頁二戰
柏C
敦克爾克大行動
2017-07-24 19:35:07
總評
10
儘管對諾蘭的電影有一定的喜愛,但一直都不是他的粉絲。他總用複雜及迂迴的敘事,幾乎每個片刻都塞入大量的訊息,有強大的野心及企圖心,但對我而言其實減少了感性交流的可能。毫不質疑他說故事跟拍電影的能力,但除了《黑暗騎士》以外,其他被稱之為神作的作品我還真的沒有感覺。 首次取材自史實的《敦克爾克大行動》,描述的是二戰期間的真實事件:1940年的5月底,英法兩軍在歐陸戰場節節敗退,而盟軍撤至法國東北部的敦克爾克時,英國動用了軍船及民間船等大小船隻,成功將33萬多名盟軍撤回英國本土,其中包括英軍、法軍及比利時軍。諾蘭說他要強調的是事件本身、而不是歷史過程,因此少了他認為的旁枝末節,開場就直接將觀眾置於戰場前線,一直到他們成功回家為止。 這次是諾蘭自己寫的原創劇本,捨去了過往的繁複情節,也沒有一堆角色搶著解釋劇情,呈現的就是戰場的場景而已。以陸地一週、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分為3條故事線,交織而成一場在敦克爾克的撤退行動。我很喜歡用畫面說故事的選擇,尤其70%以上用IMAX攝影機拍攝、動用百名臨演、飛行轟炸沈船等樣樣來真的;無論是不安的音效製造出緊張的情緒,或是壯闊無比的攝影,在盡力客觀的情況...
《敦克爾克大行動》:最不諾蘭也最討喜的諾蘭
SELINA
敦克爾克大行動
2017-07-21 21:54:38
氣氛
9
  《吹夢巨人》縱使是一部改編童書的電影,本該瞄準年齡層較低的觀眾群,但打著史蒂芬史匹柏名導的招牌,在暑假檔期仍為不可忽視的作品。而《吹夢巨人》整體呈現十分童趣,故事也由劇中女孩蘇菲的視角出發,帶領觀眾進入如此奇幻的世界。但可惜的是,史蒂芬史匹柏似乎有失過去製作同樣以兒童文學為題材的《丁丁歷險記》水準,彷彿倒退回《AI人工智慧》時的慢步調節奏,在《吹夢巨人》的117分鐘片長裡,前半段顯得冗長而沉悶,後半段超展開的劇情,步調明顯加快,前後不一的節奏讓人措手不及。但不可否認的是,《吹夢巨人》中史蒂芬史匹柏展現他使用長鏡頭的高水準功力,畫面的營造上也非常出色,場面調度和拍攝鏡頭的運用上仍看得出他寶刀未老的實力。因此,個人對《吹夢巨人》的整體評價為持平的態度。   電影中年僅12歲飾演蘇菲一角的露比巴恩希爾,是個人認為《吹夢巨人》中非常致命的缺憾之一。其過於生硬的演技表現和老是掉東西的橋段令人直翻白眼,也讓眾多女孩與BFG間的感情橋段缺乏深度及張力,實為可惜。然而,由馬克勞倫斯所飾演的BFG則是本片最大的亮點,其栩栩如生的表情配合著穩重又極具感染力的聲音,詮釋了這位無奈又歷盡滄桑的巨人個...
《吹夢巨人》(The BFG) - 微笑是最溫暖的表情
XXY
吹夢巨人
2016-08-17 17:54:48
爽度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