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Dunkirk]的文章:


  近年越來越常進戲院看電影,但卻甚少寫些觀影後的心得。一方面是因為這方面有很多厲害的人在寫。總覺得沒自信把自己的東西丟到搜尋之海中,頂多是放在社群媒體上讓朋友看看。另一方面是,在戲院看電影有一種神奇的魔力。那種感覺很難透過文字完全傳達。 但前幾日看完了諾蘭導演的最新作品《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還有一些幕後花絮後,有了一些感動跟想法。於是乎就來記敘一番。 好啦,前言說完了。文中有雷(應該是算吧?),慎入。   在開始以前還是先一小段故事簡介:故事以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的真實事件為背景。二戰初期,英法聯軍在德國軍隊閃電攻勢下節節敗退。一路退到了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港口城市「敦克爾克」。在這裡,英軍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當時,三十多萬名英軍與盟軍被敵軍的武力包圍。空中有戰機轟炸,海中有潛艇魚雷。納粹隨時可以一舉殲滅他們。那麼多的軍人在軍艦不夠又飽受攻擊的環境下要如何回家?然而,中間卻出現了一個空擋:希特勒不知為何召回了軍隊。另一方面,英國政府出動皇家空軍並發動召集令。希望擁有漁船、遊艇等船隻的百姓們,可以前往戰區將士兵們接回家。最後,看似不可能的撤退...
進戲院觀影之必要 ─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Tedy Lim
敦克爾克大行動
2017-08-20 12:05:20
氣氛
10
曾說過不下數十次,對一套電影的評價是與個人預期及主觀切入點有關。打從媒體報導看到諾蘭(ChristopherNolan)要開拍一套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電影時,大家或多或少也以為會跟《SavingPrivateRyan》或《HacksawRidge》有著宏大壯觀的爆炸場面。然而電影上映後,雖有著絕大部份的好評,有的更說是神作,但仍然聽到不少人說本片沒劇情、沒有濺血、音效經常突然放大、又亂玩時間軸等等等等。這一切說起來都只是藝術派與娛樂派之爭,實質是各人預期不同,且看看大家入場時是抱哪個角度來觀賞罷了。 《鄧寇克大行動》在劇本上只得76頁,相比一般常規電影少了一半,而且亦沒有深度鈎劃人物角色的性格與背景,從娛樂角度來看當然沒《雷霆救兵》及《鋼鐵英雄》般豐富吸引。不過我們應該要先了解一下電影的核心思想,諾蘭想說的不在於戰事如何轟烈(如雷霆救兵)、亦不是要紀錄某一軍人在戰事中的戰績或英勇行為(如《鋼鐵英雄》),而是描繪撤兵的情況、士兵在戰敗中的恐慌與無助感!只要了解他是以電影為載體來表達思想,我們便懂得從藝術方面重新檢閱這部作品。它不僅保留諾蘭貫常的作風─ 以影像來說故事,同時帶出永不放棄、愛國、人性本善的訊息。在於小編來說,我十分欣賞這部戲的美學、涵意與電影結構的複雜度,卻在緊張刺激度未如我所喜愛的《黑鷹十五小時》、《戰逆豪情》、《13小時:班加西無名英雄》,所以我說沒一絲失望便是騙你的。   人物與對白 雖然從人物上,我們看不到讓人激昂的情節,但從精簡的對白與不同角色的行為與反應已充份回應電影背後的訊息。譬如從Dawson父子的行逕已足夠表達市民對撤兵的看法與愛國之心;從患有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士兵(CillianMurphy飾)的驚恐,已呈現爭戰所帶來的後遺症;從Tommy、Alex、Gilbson三位大兵不惜任何方法也要登船離開,就算登船後也要尋找逃...
[觀後感] 《敦克爾克大行動》:戰場上的美學
莎包 Mind Too Wild  2017-07-28 14:05:23
  這次要介紹的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最新作品《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這是改變二次大戰結果的關鍵行動,也是塑造現今世界的決定性事件之一。當數十萬名英軍與盟軍被敵人的武力團團包圍,他們的背後只有冰冷的大海,而敵軍正從四方進逼,隨時可以一舉殲滅盟軍。敵軍利用大規模空襲的方式攻擊海灘上無處可躲、彈盡援絕的盟軍。為此,英國下令出動各式大小船隻,冒著猛烈的戰火,出發拯救盟軍。希望是他們唯一的武器,存活就是勝利。   雖然說「敦克爾克撤退」是一場既定的歷史行動,諾蘭依舊展現他優異的劇本調度,不僅用陸、海、空三個面相全面的去建構這場撤退行動,更巧妙的交錯三個空間尺度週、日、時的時間尺度和次序,從每一個角度設身處地的用「眼神」和「所見」去還原敦克爾克戰場的樣貌,像掃雷艦的空戰,就能有戰機、民船和水中的士兵三種視角。在竭盡所能讓觀眾身歷其境的同時,三維的視角帶來的時序交錯不只是諾蘭擅長的非線性敘事,也調和了三線長短各異的時間尺度,讓整個行動更為緊湊。逐漸匯聚三條線的同時將所有的電影能量灌注在其中一次的救援,呈現最飽滿的情感渲染力,又能達到「以一喻眾」的效果,更免去了重覆帶來的尷尬。   除了逼真至極限的70mmIMAX畫面以外,《敦克爾克》在聲音上無論是槍聲或砲轟也幾乎完全沒有柔化,槍槍到肉尖銳的重現身處戰場的無助和恐懼,配上漢斯季默步步進逼的配樂和秒針滴答滴答的音效,撤退急迫絕望的氛圍更立刻油然而生。在構圖上除了空軍外完全沒有德軍的影子,但無形德軍的攻擊卻塑造出無所不在的壓迫感,完完全全的復刻了敦克爾克當下四面楚歌的困境。乾淨至詭異的沙灘也傳達了一個清楚明確的訊息,這群士兵無暇他顧的只想回家而已。同時電影更聚焦的把重點收束在這場行動的無形敵人-時間,在敵人的環伺之下,時間才是這場行動的最大對手。全片在敦克爾克海灘拍攝,甚至將IMAX攝影機帶到天上空拍,無論陸、...
《敦克爾克大行動》殘酷輝煌的一頁二戰
柏C
敦克爾克大行動
2017-07-24 19:35:07
總評
10
儘管對諾蘭的電影有一定的喜愛,但一直都不是他的粉絲。他總用複雜及迂迴的敘事,幾乎每個片刻都塞入大量的訊息,有強大的野心及企圖心,但對我而言其實減少了感性交流的可能。毫不質疑他說故事跟拍電影的能力,但除了《黑暗騎士》以外,其他被稱之為神作的作品我還真的沒有感覺。 首次取材自史實的《敦克爾克大行動》,描述的是二戰期間的真實事件:1940年的5月底,英法兩軍在歐陸戰場節節敗退,而盟軍撤至法國東北部的敦克爾克時,英國動用了軍船及民間船等大小船隻,成功將33萬多名盟軍撤回英國本土,其中包括英軍、法軍及比利時軍。諾蘭說他要強調的是事件本身、而不是歷史過程,因此少了他認為的旁枝末節,開場就直接將觀眾置於戰場前線,一直到他們成功回家為止。 這次是諾蘭自己寫的原創劇本,捨去了過往的繁複情節,也沒有一堆角色搶著解釋劇情,呈現的就是戰場的場景而已。以陸地一週、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分為3條故事線,交織而成一場在敦克爾克的撤退行動。我很喜歡用畫面說故事的選擇,尤其70%以上用IMAX攝影機拍攝、動用百名臨演、飛行轟炸沈船等樣樣來真的;無論是不安的音效製造出緊張的情緒,或是壯闊無比的攝影,在盡力客觀的情況下依然能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諾蘭的視覺美學真的是電腦特效比不上的。誰說戰爭片一定要有流血爆頭、屍橫遍野或可歌可泣的英雄情節?  3條故事線的歷時不同,而在電影佔有幾乎差不多的比重;然後諾蘭再度使用非線性敘事剪接在一起(到底多愛玩時間),不過這次顯得親民得多。而且藉由角色的視角轉換,可以看出同一件事情發生時的不同心境與情緒,尤其在某些情況還剪得真好。一直以來可靠的製作團隊再次交出了齊一且超水準的技術,甚至成為這部電影最重要的核心——在諾蘭的掌握下,技術不再是電影的外殼或工具,而是與故事融而為一。 因此在《敦克爾克大行動》裡,劇本與演員被放在後頭,如果沒有那麼入戲的人可能會感受到他們的被動...
《敦克爾克大行動》:最不諾蘭也最討喜的諾蘭
SELINA
敦克爾克大行動
2017-07-21 21:54:38
氣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