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與機械的關係從工業革命後被探討過無數次,CharlesChaplin的ModernTimes就以諷刺的方式形容機械的進步程度與人類的失能程度正相關,連吃飯也都要機械代勞。依賴機械的同時,人類也變得機械化,又或者該說機械得許多機制本來就是依照人的行為、機制來設計,例如現今PC的架構---一個CPU+DDR+Harddisk=大腦/神經傳導+海馬迴(短期記憶)+大腦皮質&神經突觸,過去是以機器模擬人的運作模式,現在人是情感變的機械化,未來恐怕是人不如機器--AI當道。
其實在我看來,人類機械化本就難以避免,而現在大家的痛聲疾呼只是希望延緩速度、甚至換回人性。機械帶來的效率,經過一戰、二戰後,實用主義至上,甚麼都講究快、準、穩、狠,其實老師上次給的講義(關於紀念碑那篇)也是在陳述相同的事情-為了「進步」,我們犧牲了很多東西---像是文化保存、歷史共同記憶等都是無法計價的損失;而發展超過20年的網路,加速電子產業的覆蓋率,連我們的思維都變的產線化,不管甚麼是,都想說出個道理,過度的理性分析(就像我現在正在做的分析)難免對感性的發展變得薄弱,對訊息軟體的依賴,讓面對面的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