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島哲也]的文章:


中島哲也的《告白》,儀式化解讀了殘破的非典型日式青春,作為2010年年度十佳影片之一,榮獲最佳作品、導演、劇本、剪輯的現實主義佳作《告白》著實驚豔了大眾的眼球。這部色調黑暗陰冷,諷刺少年犯罪法律漏洞問題以及青少年校園霸淩問題的電影,宏觀探討“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個亙古不變的最高哲學。雖然爭議性話題導致該片一上映就被冠上“扭曲”、“變態”、“驚悚”等噱頭標籤,可當深入細細品味會發現它的引申內涵絕沒那麼膚淺。 世上本無善惡,只是環境差異造就了人性的不同。 一.故事以及故事背後 看似風平浪靜的日常一天,教室裏的同學們和其他所有叛逆青春期中二少年一樣,看黃色碟片、塗抹指甲油、在抽屜裏玩手機、討論班上的八卦;而老師則面無表情地控訴著她的憤恨…… 這是一個圍繞“復仇”而展開的故事,女教師的女兒被少年A、B殘忍殺害,但A、B因為日本的青少年保護法而逍遙法外,得不到法律制裁伸張正義的女教師只能以暴制暴,通過剝奪“最重視的東西”從精神上將A、B逼上絕路。 犀利尖銳的創作背景與當時的法律漏洞分不開關系,日本過於維護青少年權益以至於未成年人即使犯罪也不會受到刑法制裁,再惡劣的罪行最...
《告白》一場復仇者的華麗講演
水麥
告白
2017-05-15 10:43:08
劇情
9
芥川龍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說【大島寺信輔的半生】裡提到了一件事,主角高中時的朋友是一個富公子哥,他的嗜好就是在海邊的懸崖朝海裡丟銅板下去,然後看著窮人一個接著一個跳下海去,這時他便會浮出殘酷的笑容。這種日本式的純然之惡具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我很想說其實應該全世界的惡少年都會有這種心思,但日本描寫惡之青春卻紮紮實實地有跟他們武士切腹這行為一樣的悲壯跟沉淪之美,日本人也深知他們的這種美,並發揚光大了到文學跟電影之中。 日本人很愛「沉淪」這件事,這可以從名氣頗盛的太宰治跟三島由紀夫去得知,甚者,近代的導演園子溫也同樣酷愛病態、耽美,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文化孕育跟民族氛圍會造就這股風潮?讓人無法不想去了解。 相較於【告白】,【渴望】這片的震驚性的確是少了,但其明快急促的剪接和影像跟音樂完美融合的類MV特質在拍廣告出身的中島哲也手上,不啻是他人生中著迷的創作型態之無限延續,同時也是他的不墜招牌。 連拍了兩部改編文學的強烈風格電影,讓人不難對日本人對於青春惡性的迷戀感到訝異與推崇,但這其實並不虛幻,因為青少年的確就是會這樣的;此片對於社會黑暗面的強烈控訴在黑道和富人的人性泯滅中嚴重扭曲與破壞了觀...
渴望---惡之耽美
林裕盛
渴望
2015-05-10 02:06:52
題材
10
    我可以理解這部電影評價兩極的原因,拍攝過《令人討厭的松子一生》、《告白》的日本知名導演中島哲也,電影風格都十分強烈並富有節奏,這部《渴望》當然也不例外,從影像的拍攝剪接、搭配音樂與音效的組合,充滿夢境一般的拼貼混亂,時而純真聖潔、時而華麗瘋狂、時而血腥殘暴,絕對能夠激發觀眾對電影的全新想像。  但這並不是一部好消化的電影,原著小說採雙敘事主軸並行(前任刑警藤島追查下落不明的女兒加奈子,以及三年前國中生的「我」遭到霸凌),時序交錯呈現、微妙呼應的懸疑感,電影把它發揮到極致,時間和事件不斷被剪碎拼貼,甚至更混亂難解。  尤其是電影一開頭,若是沒有聚精會神的記下每個細節,即使到最後謎團逐漸浮現,記憶中殘留的依然是一片模糊,甚至讓我動了想再重看一次的念頭。  而更加令人反感的或許是劇情的發展,不管是角色的性格還是故事的走向,都是深沉的黑暗。  以《告白》的角色來比喻,不是像那種,痛失愛女的老師展開瘋狂復仇的悲恨黑暗;反而更像是原本那些殘酷冷血的黑暗少年犯,深刻挑戰普世道德價值觀的扭曲黑暗。  這種黑暗沒有明顯的前因後果,不是因為遭受了什麼傷害所以要以牙還牙報復,而是接近更病態的、無差別...
《渴望》觀後感:如惡夢般瘋狂的黑暗世界
Allison 艾厲森
渴望
2014-12-04 20:07:26
氣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