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篇文章
你好嗎?我很好。
情書

金馬影展 2017金馬影展-日本電影短評

2017-12-01 13:08:41



《海邊的生與死》

一如電影片名《海邊的生與死》,本片圍繞在特攻隊隊長與小學老師,在不知明日是生是死,二戰尾聲的奄美大島,如大海般波濤洶湧的愛戀。沒想到,最後卻成了讓觀眾生不如死。

所謂的藝術片,不是用大量的長鏡頭與緩慢的步調就能稱之為。「看到蝌蚪的覺得很像你。因為你和蝌蚪一樣可愛。」所謂的濃情密意以及片末的離別依依,都在在顯示出劇本台詞的單薄。比起同樣改編自小說的《夏之殘戀》,女人心除了濃烈的愛之外,理當存在更加複雜且有時會不合常理之事實,《海邊的生與死》卻將一切排除在外,看似在壯烈生死的情操下,一方面難以理解特攻隊的心裡狀態,一方面卻也完全浪費滿島光的演技。

而本片之敗筆,莫過於令人毫無頭緒的長鏡頭,不管是有無高低起伏的對白,皆以單一的遠景與一鏡到底呈現,緩慢的講話速度,不禁令人懷疑,是因為戀愛中的都得到失語症嗎?還是導演刻意放慢底片的格數。這時,突然非常懷念Dailymotion能用兩倍速看片的設定。

《海邊的生與死》非滿島光不可,出生於沖繩的她,最能理解奄美大島的島嶼之情。許久不見為藝術犧牲的滿島光,一場告別前洗盡身軀準備迎接死亡的沐浴戲,全裸站在鏡頭的眼神,是毫無情色意味的裸露。不超過十個以上的特寫,在遠景中只能從中發現用聲音、肢體演戲的滿島光。唱著島上的民謠,時而小破音或key跑掉的不完美,反而顯示出最真實的美,以及如何用哭腔詮釋哀痛欲絕的離別,其實滿島光是將舞台劇的那一套,直接搬到大銀幕。

其中,導演也將「光腳」轉化成對於愛情的癡迷,不管是第一次拿到對方的信,光著腳丫在站在日式長廊前,腳趾頭卻緊緊地抓著邊緣;送別愛人離開,卻難掩不捨之情,光著腳衝出門擁抱對方,回到屋內反而悠悠然拍打腳底板的髒污。唯一一場非光腳的場景,卻是最後穿上紋付禮裝(結婚時男方穿的和服)與白色足袋。

過於艱澀、藏得太多露得太好、只可意會而不明說,在捨去大量文本內容的單獨影像,是難以真正投入其中的主因。《海邊的生與死》非滿島光不可,而今年也以《愚行錄》先行拿下兩座女主角獎項,前者是靜與淨,後者是動與惡,尤以今年的女主角之戰,沒有大前輩們的參與,可以說是二十與三十代之爭,沒有太大意外的話,長澤雅美、蒼井優、滿島光三位熱們人選,單就作品與角色,滿島光可以說是迎面勝大的一年。

《東京吸血鬼旅館》

不同於《我們都是超能者》從電視劇重新拍攝成新的電影版,由Amazon出資拍攝的《東京吸血鬼旅館》,則是將9集日劇直接濃縮、重新剪接成兩個半小時的電影。

大量的血漿,到後來已經多到眼睛會自動轉化成紅色顏料,甚是出現《這不是色情電影》一模一樣的房間佈景,看來預算都拿去買血漿了。以德古拉族vs柯文族,兩派爭取希望之子的追殺故事,到頭來反倒令人一頭霧水,直到最後五分鐘才驚覺,原來是要講人類才是脆弱之深的邪惡化身,不願與怪物共存的骯髒之物。早說嘛...繞這麼一大圈。

不過,會來看《東京吸血鬼旅館》的觀眾,理當是園子溫的信徒,承襲他慣有的快速剪接與一動一靜之間的瞬間交錯,外加滂礡的配樂與搖滾樂。即便到後來儼然成了殺很膩的殺戮戲,園子溫至少在視覺衝擊上,依然懂得如何滿足觀眾。觀眾是否看懂,他才不在乎。比起《無限住人》意圖以木村拓哉的百人斬吸票房,拿武士刀的夏帆,終於正式擺脫清純系的稱號,儼然成為東方版《追殺比爾》,不對,是追殺柯文族,或是追殺真波。同樣在講世界毀滅、殺不死的外星人或吸血鬼,園子溫比黑澤清高明多了,而且夏帆比較適合前者,以及短髮。

最後關於德古拉族僅存的希望之子,冨手麻妙這個角色實在是太莫名了,要一直叫、一直爬,也是辛苦她了。只好轉而去看満島真之介根本在演自己的瘋狂演出。

《預兆》

其實黑澤清在致敬《寄生獸》+《異星入境》,染谷將太右手很痛的原因,是因為米奇回來了;東出昌大繼續靠變態微笑賺奶粉錢;夏帆,這次就請先回天上吧不用下凡來演這部。

好啦好啦~既然都看了電影前傳,還是會為了長澤雅美去看《散步者的侵略》。如果真喜歡外星人,還是去看吉田大八的《美麗之星》就好,至少ㄎㄧㄤ的有理。

《無限住人》

荒謬的劇情,加上呆板、毫無新意的打鬥鏡頭,過多的廢話、不是很強的木村拓哉,甚至是惡趣味當有趣的對白,即便故事有如《終極追殺令》大叔保鑣與蘿莉的復仇記+《亞人》的不死之身,依然無法蓋過三池崇史成為漫改票房毒藥的稱號。

看著大銀幕上打打殺殺的畫面,只想說,殺了我吧,怎麼還不結束。或許,今年金馬評價最兩極的電影,就是這一部了吧。

《東京女子偶像流》

紀錄片往往會呈現一個導演,渴望傳達給觀眾的價值觀,即便帶有正負的雙面辯證,也難以站在百分百客觀的中立。而作為深入日本偶像文化的紀錄片,跳脫過往以「偶像」為出發點,由經紀公司製作的《AKB48 夢想起飛》等,作為形塑偶像、夢想、汗水與淚水的系統操作,《東京女子偶像流》將鏡頭對準支持偶像的宅男與粉絲、地下偶像、文化學者、新聞記者等人,進而從中拼湊出日本獨有的偶像文化。

「那已經不是一種熱潮,而是某種宗教狂熱了吧。」所謂的詐取女性的價值,成為滿足男性的綺麗幻想,紀錄片某學者將其稱之為「處女情結神格化」,甚至說著「要解決日本少子化,就應該禁止偶像的存在」,進而帶出日本男性對於談戀愛的不感興趣,以及與日本的經濟息息相關。只可惜,《東京女子偶像流》看似探討日本偶像的年齡層,從21、14、10歲,開始逐漸降低的詭譎,卻又將代表反方的「壞人」推給幾乎是訪談中唯一的女性代表,倒也成了某種偏頗與既定的立場。反得不夠多,正向之處卻又自打嘴巴,再次助長女性有夢、努力便是德的偶像系統化。

對於本片來說,我宅我驕傲並非只是一個口號,從良善的切入點,觀看「偶像宅」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那種集體同心協力、共同為偶像奮鬥的群體意識,至少本片站在「正方」的立場,企圖消彌對於日本偶像文化的刻板印象。偶像是充滿正能量的化身,就像《小海女》的GMT偶像團體,人們不都喜歡這種從下往上爬,充滿勵志與夢想的故事嗎?既然如此,與其信教不如信偶像得永生吧!



東京吸血鬼旅館 預兆 東京女子偶像流 無限住人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