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篇文章
I live, I burn with life, I love, I slay, and am content.
Conan the Barbarian

聞天祥講座 且聽一位電影教徒的虔誠禱告:聞天祥老師講座問答集(一)

2015-08-23 14:39:11


 

8月1日由鏡頭銀行與幕迷影評聯合舉辦的聞天祥老師講座,已然順利結束。


會中,老師以趣味盎然、收放自如的功夫,暢談三十年來自身的影評寫作歷程,並從兩岸新生代電影創作者的作品談及對台灣國片的期許,再分析侯孝賢《戀戀風塵》的內容,最後分享了幾個《刺客聶隱娘》的背後兩三事。
下文我們重點摘錄聞老師訪談第一題的內容,本文並非逐字稿,乃取筆記摘要整理,祝大家閱讀愉快。



點我看更多:
聞天祥老師講座精萃
聞天祥老師講座問答集(二)
聞天祥老師講座問答集(三)&(四)




photo credit:任軒弘


Q1:我們先從影評談起,老師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寫影評,請問老師開始想要「寫影評」這件事是從「讀影評」開始就受到前輩的影響進而自己也想要動筆寫;還是單純因為熱愛電影的自然表現呢?能否先請老師談談投身影評的動機?以及老師認為作為影評人這個角色應該要有的責任或是具備的影響力是什麼?

A:其實沒有立志,只是興趣。最一開始,我是在學校的週記上寫電影,因為不想檢討國家大事,所以改成檢討電影,沒想到後來越寫越多,常一次寫兩三頁,老師也沒有阻止。加上那時候家裡的檳榔攤賣報紙,所以各家報紙我都能讀到,也因而對於每份報紙的專欄傾向與批評尺度,有了一層基本的了解。我從小也有許多幻想。因為檳榔要拿白紙去包,我就在紙上畫畫,或天馬行空寫著,「我覺得某某片子是今年的十大好片」之類的。

 

 

photo credit:任軒弘

 

1990年起,我正式開始在報紙上寫影評。在那之前,我的影評都只出現在雜誌或週刊上,但我認為只有報紙的影評才能稱為正式的影評。台灣電影從八零年代起是一個黃金期,到九零年代只剩尾巴。我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書寫。影評,其實就是幫助讀者與電影之間,能有觀念上的啟發或對質。那時候,我的興趣就是「剪報」跟「排列年度十大影片」,有時候「十大片單」寫不夠,還會一路增大「年度三十部電影」,我也有排「最喜歡的影評人」,好比劉森堯的影評像散文,焦雄屏跟黃建業的我會讀,如果看日本電影的話,建議可讀張昌彥的影評。


當時,要寫影評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投稿。這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報紙會有人幫忙審稿,一個是稿子用與不用,一目了然;文字的優劣與否,主編會評判。在那個時候,《中時晚報》是全台灣唯一囊括所有評論的報紙,包括樂評、影評都有,文稿一千字,常有犀利內容、批判性強的文章刊出。報上影評的刊登是這樣,一份報紙只會有一次刊登一部電影的機會,所以一部電影被人寫過就沒了,不會再刊。當時我寫了一篇《麻雀變鳳凰》刊載報紙上,茱莉亞羅伯茲演的,那部片沒什麼人看好,也沒人投稿,當所以我寫這種片子,就得到刊出機會。影評裡我從《茶花女》講到《麻雀變鳳凰》,刊登以後電影開始賣座。從那時起,我就一路為《中時晚報》寫了三十年。

 

 

 photo credit:任軒弘

 

也是當時的時代,容易讓人以文結友。後來《中時晚報》的主編就邀我去喝咖啡,意思是希望我能為他們寫專欄。那時,《中時晚報》裡寫專欄的多是高學歷的人,我能做的就是以字服人。後來我就從中《中時晚報》一路寫進《自由時報》、《民生報》、《聯合晚報》與其他報紙、週刊、兒童讀物、青年讀物,以及專業的學術研究文獻。因為每份報紙的字數限制不同,有的報紙只能寫300-500字,有的報紙字數限定1000字,也有的報紙能讓我刊連載,我一連七天都刊,寫了十幾萬字。因為這樣的情況,建立我電影評論的架構,訂定主打點與次要點;字數的不同,同時訓練我轉換文字的質地與濃稠度。平均一個月,我要寫三萬字。也可能是因為我讀中文系的訓練,所以儘管我說話像高達,但文字像楚浮,文體與文氣並重。




 



點我看更多:
聞天祥老師講座精萃
聞天祥老師講座問答集(二)
聞天祥老師講座問答集(三)&(四)

 

 



聞天祥 高達 楚浮 黃建業 張昌彥 劉森堯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