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 篇文章

影評 《向政府說不》:從平民的角度見證暴政被推翻

2015-11-14 15:27:18


 

近日有一齣話題性十足、戲名震撼的電影開始在香港上映,那就是《向政府說不》(No) ,它榮獲本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以及2012年康城影展導演雙週「藝術電影獎」,值得各位入場觀看,特別是對政治和社運有興趣的朋友。

先談談戲名,香港的譯名《向政府說不》翻譯真得不錯,而且譯得夠大膽,十分更切合香港現時的政治環境。現在的香港政府與電影中1988年的智利政府,同樣都是沒有民意授權的威權政府,「政府」兩字在香港人心目中已經有「獨裁」的印象,不需要像台灣譯作《向獨夫說不》中強調「獨裁」的訊息,又能夠讓觀眾擁有想像的空間,將戲名中的「政府」聯想至香港政府。電影宣傳本身甚至也成為了一種偽政治表態,引起話題性,這種幽默的譯名方法實在有趣。

 

看電影前先看歷史

原則上不用太擔心「劇透」的問題,因為《向政府說不》改編自真實的歷史。為免看電影的時候看得一頭霧水,反而建議各位在入場之前閱讀一下智利的近代史。軍人皮諾切特(Pinochet)在美國政府在背後的撐腰下發動在1973年發動政變,推翻了民選的左翼總統阿連德(Allende Gossens),建立了右翼軍政府。執政期間主張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方針,所以他與英國的鐵娘子甚為友好。在獨裁的統治底下奉行自由市場經濟,又殘酷鎮壓異己,數以千計的政治犯被迫害、被失蹤、流亡海外,與現時的中國大陸有點相似。

皮諾切特上台之後,其實在1980年為新憲法舉行了一次被操控的公投,令皮諾切特可以順利執政至1988年,並宣佈會在任期屆滿時再舉行公投,由人民決定是否同意他再連任八年,這亦是電影故事的開端。

 

從虛構的平民視角出發

電影創造了一個虛構的角色Rene Saavedra,從這位平民的視角去講述1988年智利人民透過公投,成功迫使皮諾切特下台,電影的重點則放在皮諾切特政府的「YES」陣營與主角Rene 所屬的「No」陣營之間的廣告宣傳戰。

電影中的角色設定很有趣,被邀請加入「No」陣營的主角Rene 是一個不熟悉政治的廣告人,生活得很中產,有車有樓又有家傭,平時喜歡與兒子玩火車玩具,同時思考創作靈感。而他的已分居的妻子則是一個激進左翼分子,經常示威被捕需要Rene去保釋,覺得公投只是皮諾切特的騙局,亦會增加獨裁者的管治合法性,所以她只相信於社會運動。另一個有趣的角色是Rene亦敵亦友的上司Lucho,他為「Yes」陣營效勞,在建制裡面獲取利益,在初期邀請Rene從反對派陣營加入政府陣營。

 

顯示出宣傳攻勢的威力

電影好看是因為裡頭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看的時候亦很容易會聯想起香港現時的狀況。首先,Rene 與反對派成員意見有分歧的那幾場戲,特別是在電影的初段令人印象深刻。部份反對派人士其實不相信公投會是公正,所以抱著悲觀的想法,只期望在每天15分鐘的電視亮相機會上,用宣傳片提升人民的意識、打開十五年來的缺口,而沒有對取勝有太大的決心。他們打算在宣傳工程上採用「法輪功」式的悲情牌,不斷遣責獨裁者如何殘殺人民,強調有多少政治犯、多少人被失蹤等事情。不懂政治的Rene 與他們形成一個對比,他覺得那些宣傳方法太「重口味」,對一般人來說難以入口,無法讓反對派贏下公投,覺得不能夠帶來勝利的宣傳片是沒有意義的,對反對派持有未戰先輸的看法感到反感。

廣告人Rene 所關心的並不是各個黨派的政治理念,而是關心如何把東西有效地向觀眾推銷出去。他運用了商業廣告對人性的掌握,宣傳廣告中要有快樂、幸福、輕鬆、樂觀、希望、有活力等廣告符號學元素,把「民主」和「自由」當成是可樂和微波爐去推銷給民眾,將十多個反對黨派形象化成為七色彩虹標誌,廣告裡不要民運歌曲,而是要「洗腦」風格的廣告歌,務求要觀眾看得投入。Rene 的家傭說她打算投「Yes」支持裁獨政府,因為她覺得自己生活得不錯,那些裁獨者的惡行與她無關,亦已成過去。她的這個說法已證明了反對派的宣傳策略是不能夠觸動到群眾,注定失敗。

電影向觀眾展視了宣傳的威力,提醒著我們資訊傳播的方法其實比資訊的內容和甚麼是事實更為重要。宣傳攻勢與意識形態的傳播,對於任何規模的政治運動和社會運動甚至來說也能翻天覆地。香港處境和戲中很相似,建制陣營掌握大量的資源,隨時可以利用宣傳機器去宣傳政府的理念,相反民主派無論在財力還是人力資源上也比不上。就著同一個政策或同一件事情,建制陣營可以不斷運用資源去宣傳或抹黑,影響著群眾不要受民主派「唆擺」。在如此情況之下,如果民主派的宣傳還是難以入屋的話,群眾根本就吃不消。香港民主派的宣傳技巧還有不少進步的空間,作為組織者必須從受群的角度出發,宣傳只是為了讓受眾接收訊息,而不是為了滿足組織者的其他多餘的目的。

 

電影沒有簡化了歷史

坊間有不批評說電影扭曲了歷史,甚麼「廣告救國」的電影宣傳語句將公投勝利的原因簡單化是宣傳策略的成功。雖然電影帶出了宣傳攻勢的重要性,但當細心留意電影的細節,不難發現其實電影同時亦帶出了公投勝利,其實是背後不同利益集團角力的結果。在故事的初期,Rene 已經表示出「No」陣營的資金是來自美國中情局,其實在冷戰末期,皮諾切特在美國政府眼裡的利用價值已不復當年,同時反對派的左翼立場開始右傾,戲中不時也強調他們不是共產主義而是社會主義,所以美國也放心將智利「交給」那些反對派人士。

另外,軍方將領到總統府進行緊急會議的舉動暗示了他們倒伐立場,讓皮諾切特不能夠再操縱公投結果。在臨近結局的時候,導演刻意將主角Rene 塑造成迷惘的樣子,不懂政治的他不明白軍方舉動的含意,更不明白為何「No」的百份比會突然後來居上,對於反對派勝出感到疑惑,沒有任何反應,頭頂出現了一個問號,最終鏡頭不斷拍攝著他的背影,並與兒子茫然離開這個政治圈。這個側面描寫的手法,帶出了其實宣傳廣告不是一切,而Rene 也不是英雄,反對派勝利是全靠美國的取態、軍方的倒伐、早已出現的民情等因素,導演並沒有把民主化簡化為宣傳戰的勝利。

 

公投改變了智利?

或許導演只想用這個虛構的故事帶出一些諷刺的地方,右傾的皮諾切特將智利從社會主義社會改造成為自由主場主導的資本主義社會,間接將商業廣告這東西帶來智利。主角作為一個商業廣告人,但他卻是支持社會主義陣營,他用商業世界教給他的技巧去拉皮諾切特下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皮諾切特最終承受他當日種下的因果。另一個諷刺的地方是公投成功後的智利,民選的新政府繼承了前朝軍政府所推行的自由市場政策,貧富懸殊仍然嚴重。在廿二年後的2010年,更由右翼政黨成功勝出,距離社會主義的理想愈走愈遠,究竟當年的獲美國資助的反對派贏得了甚麼呢?人民又贏得了甚麼呢? 「Chile is thinking about its future」這句對白在電影的開頭和結尾也出現,或許這就是導演的想帶出的東西,提醒著智利人民。

最後談談拍攝手法,這齣電影為了模擬八十年代的影像質感和氣氛,所以採用了四比三的畫面比例,並以低清拍攝,將當年的片段和新拍的片段融合在同一齣電影裡頭,實在有趣。有興趣的觀眾更可以到網上視頻網站,觀看當年真實的公投廣告,你會發現這齣電影真的拍得很出色,真實感一流。


電影爽度:8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8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